《我和我母亲的疼痛》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8-04-14   来源:亲情文章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亲情文章】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的读后感10篇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是一本由赵敔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读后感(一):亲情中的疼痛

  亲情中的疼痛

  评《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很多次我给母亲打电话,每当聊起她生病时的难受和与邻人口角时心情的气恼,母亲会在电话那头抽泣,我能想象她泪流满面伤心的样子,有时她会问我“你怎么到那么远的地方工作?”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只能等着母亲平复情绪,然后再转移其他话题。对于很多远离父母漂泊四方的游子来说,怀念小时候思念父母构成了乡愁,而未能在父母身边陪伴则成了深深的愧疚。也是因为对于母亲的亏欠,每当想起母亲的抽泣,我的内心也一直隐隐作痛,看到赵敔老师的《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我就想看看她是怎么和她母亲相处的。

  赵敔老师母亲的疼痛,是因为身患绝症导致的疼痛。虽然说,疼痛时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因为只有痛感我们才能发现身体的异常。对于身患癌症晚期的病人来说,求生的欲望或许是他们忍受病痛的最大理由:他们还想继续活下去,继续陪伴着他们的家人,继续欣赏这个世界的精彩,继续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但是病痛的过度折磨,会让病人的精神几近崩溃,有时想想,反倒不如一死了之来个解脱,来得痛快。就是因为这种折磨,让病人(赵敔老师的母亲)开始数落这个世界的不是,责怪身边人的各种不是,虽然我们都明白,那也是心理上缓解疼痛的吗啡。

  赵敔老师的疼痛,是因为看着母亲疼痛而无计可施的痛。从十四岁开始她便没有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现在母亲也在开始倒计时她的离开了。虽然她请假、辞职回家陪伴母亲,但在她看来这也不能缓和她心中的疼痛。赵敔老师记录了母亲病患期间的生活种种,在和她母亲一起迎接死神到来之前,她在想象着母亲的疼痛,也在感受着自己的疼痛。

  赵敔老师和他母亲的疼痛,还有来自生活的疼痛。母亲总是强势,一直约束着赵敔老师;赵敔老师长大以后,却向往自己做主,她选择了不是母亲给他选择的职业,到了一个远离母亲的城市工作,即便是她选中的夫婿也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可。他们之间的疼痛,是一种亲情的疼痛:相互理解,相互知悉,但却总觉得对方的一些做法,自己还不能接受。生活就是这样的吧,亲情的疼痛,也许是人世间最无奈的疼痛。

  前几天听姐姐说,她的婆婆走了。姐姐的婆婆曾经是一个非常干练的妇女主任,改革开放初期养长毛兔赚了不少钱,膝下的几个子女都很有出息。一年多前她病了以后,生活就变了个样:容颜消瘦,衣衫不整,精神恍惚,甚至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亲人;病痛的时候她大声呼喊,周围邻居都听得真真切切。姐说,走了,也就解脱了。

  2015-1-8

  文/乡村土狼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读后感(二):以何种姿态告别

  我是抱着试图寻找与书中女儿的某种共鸣的期待,开始阅读的,但满纸纠结入眼,却找到一些其他。

  曾经相依为命的两母女,后来相互疏远,到了共同面对母亲生命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又重新聚在一起。当年张洁《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疑给这个时刻提供过一个符合大家想象的样本:母亲宽厚坚韧,女儿刚直率真,互相包含深切的情感,带着某种被升华的华丽感共同面对无能为力的悲怆,而现实时空拉开的母女的距离,被厚重的情感统统抹平,煽情得会让人因为自己缺乏等量的激情而自惭形秽起来。

  相形之下这本《我和我母亲的疼痛》显得无比克制和真实:母亲面对巨大痛苦日复一日的唠叨、抱怨,在坚持和放弃,软弱和不屈之间拉锯。女儿被迫归来,但只能无能为力地旁观,回忆里展开的母亲的过去,让现在的痛苦像过随着病程越拉越长的过去的影子,是所有美好的背阴面,残忍而且无法摆脱。

  书里的妈妈在被生活磨砺之前,是一个意气风发,要强好胜的美丽女孩,富有才华,饱受拥戴和令人羡慕的激情爱恋。但为爱走天涯葬送了她的职业生涯,中年丧夫又敲碎生命另外一根支柱,到老希望女儿守在身边,但短暂停留后女儿也一定会逃离,妈妈好像一个不断受挫但始终维护最后尊严的理想主义者,孜孜不倦地维护着什么东西,但是那到底是什么呢?

  女儿不明白,似乎也不想明白,我读不出让这个女儿当初与母亲越行越远的原因,只看到行文当下,在母亲用来包裹痛苦的指责和挑剔面前,她日复一日趋于退缩。文章是日记体,常常一天开端已经疲倦,带有距离感的克制描述,收缩了所有的痛苦,也收缩了所有的关爱,放大了女儿的无所适从,恐惶无助,陪伴在身边的每一天都像昨天,母亲被病痛困扰,母亲强调它希望得到关照,唠叨抱怨,但又不允许这种关照是以怜悯添麻烦的姿态到来。对比着女儿记忆里永远微笑着面对同样病魔的父亲,女儿对母亲即使有三分不舍,也伴随着七分想逃。

  我并不是想从道德评判角度来评价这部作品,每个人的感受和反应都有根据漫长生活经验积累下来的必然性,我甚至觉得可以这样诚实地暴露这种心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只是有点遗憾这样的诚实有点单调,展现了囿于疼痛折磨的彼此,却没有展开足够必然的原因。

  当然就像我自己也始终没有想好,如果有一天与身边的人告别可以用什么样的姿态,因为我也不明白一些当初亲密无间互为骨血的人,为什么最后会无言相对。可能到不得不分开的时候,我依然想不通这个问题,因为忙着用力同情自己,所以无力同情他人,即使她是你的母亲。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读后感(三):爱的姿势

  作为一个浅薄的读书人,我的涉猎范围更多的倾向于实用性、专业性或者经典名著之类,对于悲哀、低沉的文字尽量避免,因为情绪易受所看的书的情绪干扰。我和母亲的关系从小到大也异常亲密,在我俩之间,友谊的情分似乎多过母女。这本书让我动心的原因是,母亲正在照顾生病的外婆,我想从作者身上找到一点点启发,看到别人经历过的事情是不是可以缓解我们家正在经历的痛楚,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点慰藉来帮助妈妈来缓解外婆的痛苦?

  作者用历时5个月的日记体的合集,记录了照顾作为妇产科医生的母亲患肺癌后最后的时光,细致了写了很多细节:母亲作为病人受疼痛折磨的情绪,一辈子受人尊敬而不愿在病魔面前言败的抗争,对饮食的挑剔,对诊断方案的不满,对疼痛的无奈,对医生的愤懑;更多的是母女之间不远不近的关系的抒写,骄傲的母亲到头也放心不下年届四十的女儿,一直陪伴左右的女儿在照顾和工作之间被拉扯,始终也没有和母亲进行一次期许良久的关于生死和病情的谈话。但是母女之间的爱那么明显的铺在眼前,母亲一生想要女儿留在身边,哪怕即将离世,也一遍遍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钱和房子交代给女儿,这是她给女儿最后的爱;离开母亲十年的女儿一次次要放弃工作来照顾母亲,照顾母亲每次对饮食的需求,时常在病房里散步来满足渴望被人关注的心。他们都是以自己做到极致的方式来爱着对方,满足自己爱对方的需求。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见,照顾病人所需的耐心与忍耐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特别是当病人强势而有个性,病中依旧要所有照顾的亲人迁就她所有的脾气。到医院看外婆时,整个楼层都是80岁左右的患病的老人,陪床的家人脸上的表情即可见病人住院时间的长短,老人配合治疗的程度,忧虑是所有人的共性。年届九十的外婆即使病中,依旧会操心每个人的事,脑袋时常犯糊涂也不会阻止她渴望掌控一切的心,她要操心护士的下班时间,操心隔壁陪床的别人什么点吃饭,却叫不出我们的名字,没人握住没打点滴的手就陡然自己拔针头,一次次重复她的痛苦……

  年过六十的母亲常见她的忧思,担心外婆在某个时刻离去,即使经历过外公、爷爷奶奶的去世,她依旧惧怕死亡,惧怕亲人的离去,一遍遍和我说她的焦虑,说她的无力承担,说她的害怕。

  母亲是鲜少感受外婆作为母亲的温情,给我们说起的也多是不快的记忆,但不妨碍她们母女之间爱之深的情谊,外婆住院以前一个人住在山里,每隔两三天就打电话让母亲去陪她,病了之后就和书中的母亲一样,似乎一刻也不愿意母亲离开她的视线。

  大抵世间的母女都是这样,纵然相互之间的亲密程度各异,但都是以各自的方式,深爱着对方。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读后感(四):你的疼痛我的“疼痛”

  看书名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书,我们的文学向来如此,写到“母亲”这个形象的时候,都不会太轻松,何况,还有“疼痛”这样的字眼呢?这是一个断句不明的标题,是“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还是“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呢?

  从2011年年末,“我”从北京回到南方,到2012年5月,在这一百五十多天里都发生了什么?很快,你会发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而作者的这一百五十多天里,真正的发生的不过那么几件事:送母亲去医院,雇保姆、吃饭、睡觉、迎来送往……剩下的,不过是回忆,更多的是记录——当时当下的所思所想。

  母亲是个女强人,“我”亦不甘示弱。她将我留在身边的办法是大房子和存款这些物质的东西,我却更加激烈的,一去不回。用自己在外打拼的事实来告诉她,“我”需要的不是这些,这些诱惑不了“我”。然而,真的奏效了吗?在生与死面前,是不是所有的误会都冰释前嫌,所有的隔膜都已打开?既然相爱,就相依为命让这一百五十天成为爱的浓缩纪念日呢?很遗憾,母女之情也许就是这样的。在生死面前,亦是一种隐形的较量。她说的做的,一辈子都是固执己见。你无声的反抗,得到的不是理解,你所做的自以为她看到了就会明白你的心意的事情,反而是更大的反扑——母亲更加固执己见,更加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你所选择的生活都是”错“的。心中无名的怨气愈深,生活中的一切细节都擦上了这种较量的色彩。这就是母女两代人。在死亡面前,隔膜和误解反而更重,这令母女之情愈加的痛苦,像是一颗心上的朱砂痣,虽然无害,却总令你纠结、别扭——越是想爱,越是靠近,越是去日无多,越是乏力,越令你抓狂。

  呵呵,我们大多数的母女之情不都是这样的吗?那些传统文学塑造的母亲形象——坚韧、牺牲、苦难,为了让你活下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母亲,其实离我们真实的生活很远。我始终认为,母女关系是所有的亲子关系中最复杂的。相比之下,母子、父女、父子都要比这种关系简单和易沟通的多。女儿应该是最像母亲的,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性别角色的关系,潜意识中是复制母亲最多的。母亲若是强势,她的儿子更多的是倾向于怯懦,但是女儿,却把这种强势刻在了骨子里。就像文中的母女,虽然赵敔一直在谈论母亲的强势,母亲的好强,母亲的善于安排他人,但是她自己何尝又不是呢?我钦佩她的勇气——她的母亲已经故去了,因为忌死者讳,大多数时候我们中国人都不愿意去议死者生前事,更何况这是她的母亲。她的措辞稍微有些许不适,就可能招来一阵”不孝’的骂名,而她又不能不这么写。虽然她爱她的母亲,但是这些母亲的性格,却是在生前影响过她伤害过她,那么该怎么写?是小心翼翼还是在记忆中重组,最后将母亲塑造成一个高大上传统中伟岸的形象?写作者的勇气在于写作者的真实,她如实的记录了,你我也许不敢写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女儿,难道她所经历的一切你不熟悉吗?母女日常生活中的较量,无声对抗的行为。

  母亲的疼痛是作者一直在记录的主要内容。肉体上的疼痛真的很难做到“感同身受”,而作为女儿的作者也无法袖手旁观,所以,女儿的疼痛其实是精神上的。这也许就是文题断句的深意,“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在一定意义上重合了,而她的是肉体之痛,“我‘的是精神之痛。因为我们是母女,所以,这一生总是避免不了太多的疼痛,从一直对抗渴望理解和交流的痛,到母亲走到生命尽头的痛,无法言语,然而,勇敢的文字都写出来了。

  逝者已矣,文字也尘埃落定。这注定不是一本读的容易和轻松的书,但是,我却觉得作为女儿和女儿的母亲,应该去读这样一本书,别问为什么,这才是真正普罗大众的母女。这是微观的母亲,是个人的母亲,不是传统文学中有各种象征的母亲。作为女儿和母亲,谁都避免不了这关系中的”疼痛’,越是相爱越是如此,然而,它不正是最真实的吗?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读后感(五):疼痛在每个人心里

  母亲和女儿这个关系是一个很奇妙的关系,这本书刚开始吸引我的是她的真实,因为读过太多歌颂类的文章,我始终在反省是否真的这个关系除了本质之外会不会是有着太多的不同,赵晤给了我一个新的观察点,也是我一直在迷茫 困惑的地方 我和我的母亲 我和我的女儿 是不是存在一些感情交流的误区,所以一气读完,有一种解脱 一种释然 我一直在调整和反省 也在阅读很多类似心灵鸡汤的文章 ,接纳 承认 认可,就像我前不久读到三毛的父亲写给三毛的那篇文章 ,从父母角度,他所感受到的父女 的感受,所有感情来自于真实,就会很感动,很触动,我也及时给母亲去了电话,只是听听她的声音,她那些日常的唠叨,并且也坚定地给自己一个计划,经常要回去探望 陪伴我日渐衰老的母亲,用一种新的角度和心态去面对我们之间的沟通。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读后感(六):别让自己留下遗憾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刚刚奉领导之命参加完一个以弘扬孝道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班。与时下很多类似的培训班一样,他们把传统文化神化了,上升到了近乎迷信的境地,拿它来解读历史、解释命运,把它神圣化、绝对化了。虽然我自以为早就练就了百毒不浸之身,但在那样一个极端的环境中浸淫6天,我自己也不敢保证不受到侵蚀——这多多少少会影响到我对这本书的判断。

  赵敔为了母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她所应该做的一切。为了更好的照顾母亲,她决绝的去辞掉自己极其中意的工作;为了了却母亲的一个心愿,她无数次的托关系、找医院,只为让母亲能够住进想住的医院;为了减轻母亲的疼痛,她整整半年时间都日夜守候在病床前,侍汤问药;为了迎合母亲,她刻意改变自己为人处事乃至穿衣打扮的风格,只为让她能够开心一点……无论怎么说,她都算得上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了。

  但是,我认为她对于母亲所尽的孝心是不够的。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感觉到她只是在对母亲尽一种义务,去做那些作为一个女儿应该做的事情,她们之间少了一种母女间情感上应有的亲近,少了一种母女间心灵上的互动,甚至有一种陌生感。她很清楚地知道母亲的疼痛,知道这种癌症后期的疼痛即使现代医学也无能为力,所以倍感沮丧,但只是默默地去做她自以为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却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去体会母亲身上那种无法忍受的疼痛。

  赵敔与她的母亲之间还有情感上的隔阂。她的母亲是一个女强人,而她自己则喜欢随遇而安。母亲对她不满意,对她的工作、她的爱情、她的每一次选择都不满意,而她对母亲则充满抗拒,以致于在30多岁的年纪放弃了在故乡小城的工作选择去北京闯荡,只是为了躲避母亲无处不在的指责。但母亲的病把她强行拉了回来,她无可逃避。但她始终无法与母亲毫无违和的亲近,虽然在书中写到她多次计划要做这样的努力,却没有一次真正付诸实施。最熟悉的人、最亲近的人,相互之间的交流时间长了会形成固定的模式——赵敔害怕与母亲的交流陷入同样的循环,而徘徊不前。她不想放弃自己的立场,也不想置自己于绝对服从的地位,她解不开自己的心结,也就迈不出那一步。

  想起副对联——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行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赵敔虽然尽了力,但却并未尽心,她这件小棉袄对母亲来说,贴身却不贴心。我为她感到遗憾,她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子女在母亲那里有什么放不开的呢?特别是在母亲即将去世的时候,谁对谁错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不能迁就一下母亲呢?她尽了一切努力,购买昂贵的药品来帮助母亲抗拒疼痛,殊不知,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很可能就是母亲抵御疼痛欺凌的最好的止痛药。

  可能是我受培训班的影响从而对赵敔太过苛求了,但我还是能够理解她。她那种对于亲人身体上、情感上的陌生感,以及过分亲近的抗拒心理可能人人都会有。记得在2007年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梗塞,差不多7天里一直昏迷不醒,有近50天时间里都卧病在床。但我除了情不自禁的流泪之外,也必须面对一些现实问题——为他擦拭身子,清洗下体。自从青春期开始,我和父亲都已经没有过身体上的亲近,我对他日渐衰老的身体是陌生的。我的心理上同样有障碍,同样抗拒,以致每一次做这些的时候都要说服自己,这是必须做的!但是,我相信现在已经不会了。

  写了这么多,好象是在对作者进行道德评判,其实不是的,况且现在孝也不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优劣、水平高下的唯一标准。我只是为赵敔感到遗憾,她已经做得非常非常好了,只不过是还可以更好一些。疼痛在她母亲身上,却早已在她心里种下了疼痛的种子。我相信,她在以后回忆起母亲的时候,很可能会因为没有与母亲打开那层隔膜而感到遗憾,感到后悔,这甚至可能会成为她内心深处毕生的痛,而且在她自己做了母亲之后感受会更深、更痛。

  我把这本书拿给母亲看,原本以为她会和我一样,对赵敔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感到遗憾。哪料到,她对赵敔充满了同情,认为她做到这一地步着实不易,反倒是对赵敔母亲多有不满,嫌她故意地折腾自己女儿,不心疼女儿……这是一个母亲的角度,也是母亲的境界——永远都在替儿女着想!!!天下父母大抵都是如此吧。

  很感谢赵敔这本书,她真实的记录了自己的心迹,剖白自己,让我可以由此反思自己,反思过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甚至自私一点的说,对父母尽孝,只是为了不给我们自己留下遗憾而已。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qingganwenzhang/27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