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爱情文章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爱情文章】

《挽歌》影评10篇

  《挽歌》是一部由伊莎贝尔·科赛特执导,佩内洛佩·克鲁斯 / 本·金斯利 / 派翠西娅·克拉克森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挽歌》影评(一):那千古不变的痛苦正是我们得以懂得珍惜的源泉

  电影名叫《挽歌》,英文除了Elegy之外后面还跟了一个Dying Animal。这是菲利普小说的名字——垂死的肉身。看到最后,眼泪就流了出来,我一直以为这是部说爱情的电影。想来不禁觉得好笑,那么多让人心动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催人泪下,无非让我们在时间的尽头里看见了坚贞不渝。似乎只有死亡才能让爱情圆满,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很难再去相信天长地久,可在仓促的生命过程中,不是不爱,只是已没时间去爱,爱情便成了绝唱,成了永恒。

  挽歌,到底挽留了什么?或者,到底试图在挽留什么?

  我和大卫一样谈过一场很不靠谱的恋爱,周围人也都是“不可能”“长痛不如短痛”的相劝。只是我是不可能解决的距离问题,而大卫是实在的年龄问题。所以我有点理解他,这种惴惴不安的心情,丢不下却也抓不牢,说享受当下却又渴望永恒,恐惧,嫉妒,欲望,一切都是折磨。他和康斯拉的爱情,开始就是错误的。可这样说似乎又有点不近人情。因为人人都知道对与错,可行和不可行,只是爱情这样的事,并不是理智可以去控制的。大卫是真的爱,爱那个仿佛艺术品般有着精雕细琢美丽面容的康斯拉,而康斯拉呢?也是真的动了情,交了心,只是她太年轻,她的心志就如同她的躯体一样光滑而饱满,没有时间利刃的雕琢,又怎么会知道现实的曲折,所以她不理解为什么大卫无法面对她的家人。大卫的自尊让他预知到一场伤害的可能性,康斯拉家人的审视,康斯拉朋友不屑的目光,将逐一摧毁他的自尊。他渴望做一个爱人的同时更加渴望做一个独特而壮硕的男人。所以他要的不仅是康斯拉对他的敬畏和爱意,更要她对自己能力的迷恋。性,是他抵抗时间的一种有效手段。

  告别的原因有时就是一个可笑的理由。可那理由终究只是一个导火索,在爱情中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完满,才是主因。所以我们有时分不清爱的到底是对方,还是那个努力成全的自己。

  挽歌,唱响了爱情。

  我常常意淫那些生死一念之间的片段。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似乎只有透过死亡才能对生产生一种存在感。于是一切都浓烈起来,真实起来,悔恨自己的错失,曾经所谓的自尊和自傲似乎都不再重要,只有那些被压制的欲望一点点的重新燃起。为什么?为什么没有这样,为什么当初偏偏要那样?坚持的东西是否是值得的?而因为那份无需有的坚持,内心是否从此有了缺憾?回忆真的美好吗?为什么当初不再努力一点点?为什么就要很洒脱的撒手?为什么呢?大卫失去了很多,爱情,友情,他看似敞开心扉丢下回忆重新独立起来,可他自己也知道一切都是虚妄。欺人的时候又怎能自欺呢?自欺欺人其实仅仅是欺人而已。康斯拉呢?其实她也失去了,就像《东邪西毒》里的那句,“在我最美好的时光里你却不在身边”。挽歌为之而唱,挽留的不是爱情,只有时间。因为只有时间才是他们彼此达成善解的砝码和前提。大卫曾被年龄所禁锢而裹足不前时,康斯拉却被时间一把拉扯至尽头。所以短短的分别,她便老于了他。应该会后悔吧?如果当初彼此可以再努力一点点,可这样的后话毫无意义,因为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只有等到即将完全失去时,才能真正的衡量出各种情感在生命中的重量。

  垂死的肉身,挽歌,像一个仪式般的庄重自清。我们早就看见了死亡,所以一切的希望背后都是无望,绝望吗?我倒觉得乐观了起来。既然不得不死,那生时就该尽心尽力,不要错失掉那些拥有的美好,因为享受的时间并非是永久的。

  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段对话竟然是大卫和他老婆之间的

  “什么时候的飞机”

  “9:30”

  “我送你”

  “……为什么现在才开始这样做?”

  《挽歌》影评(二):《挽歌》:肉身的挽歌,亦或爱情的挽歌?

  一直觉得,如果一个老男人喜欢上小女孩的时候,他一定从心底开始老了。老男人的强大,使得洛丽塔经久不衰地活跃。

  延续这种活跃的电影《挽歌》10日于柏林首映,它改编自菲利普-罗斯具有史诗笔法的小说《垂死肉身》,在小说对肉身和男性权力的嘲讽外,还有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对爱情的叹息。

  本-金斯利在片中饰演年暮的教授大卫,他是文化评论家并兼职于大学。大卫这样的老男人,双眼迷人,身形优雅,知识渊博。他的武器是岁月在其身心打磨后留下的印记,他勾搭女人的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通--擅长古典诗歌、绘画解析和弹奏钢琴且对女人温柔有加。

  全片以大卫视点展开,讲述他和女学生康苏拉(佩内洛普饰)之间一场跨越年龄鸿沟的爱情游戏。他沉迷于康苏拉的肉体,被她青春的气息所迷惑。但因大卫不愿和康苏拉的亲朋见面,确立他们的正式关系,康苏拉毅然离开了他。当康苏拉出现时,她已身患癌症,她要求大卫给自己拍一组裸照……

  在二人的爱情角逐中,大卫总处于主动涉猎的位置,他用魅力开启康苏拉的身体,而康苏拉在老男人的攻击之下臣服。可以说,行至影片的中段,佩内洛普只是做为肉欲的象征而存在,她的内在心绪和感受毫无涉及。但,当康苏拉离开大卫的那场戏,她在电话里倾诉对大卫的爱和绝望。顷刻,她占有了绝对主导,二者的关系瞬间被颠覆。当康苏拉出现后,她提出的要求引导了二者关系的重新开始。

  大卫是经历了60年代性解放的美国人,他对婚姻的不信任和不忠诚,使得家庭分崩离析,他的儿子因此与其绝交。他们却因康苏拉的病情而和解。

  值得玩味的是,大卫在康苏拉之前有一个老情人。两个不同年纪的女人,在皮肤的质地和紧实度上,在身体曲线的妖娆上,在五官的魅惑上,有着天壤之别。但年轻女子从来都是静态地诱惑,摄影机捕捉她肢体的美感;相反,却让年老色衰的那个在摄影机前摇摆着身体放电。讽刺意味立显。

  本-金斯利演绎大卫这个极富成熟魅力的老男人游刃有余,不夸张地说那就是他自己。在迷人之外,他内心自卑且自私,并致力于女人角力。佩内洛普和传统洛丽塔的形象相去甚远,她的肉感比起洛丽塔的单薄更能吸引男人的注意。她在影片中毫不羞涩地展露美好的胸和纤长的腿,嘴边的细毛和小皱纹更显性感和独特。她患病回来后的表演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从完全符号化的形象变成了需要爱情的、与病魔抗争的有主动意识和行为的女人。

  该片气氛深沉宁静,运镜沉稳。尤其拍大卫的幻想段落,流畅而深刻。大卫渐渐痴迷于康苏拉,他潜意识里的嫉妒滋生,老幻想康苏拉和别的年轻的男人有一腿。他一闭眼,就看到自己的女人在和其他年轻的男人纠缠。在二人关系突变之前,他在想象里难以忍受来自康苏拉亲朋的奇异眼神。他陷入到嫉妒和不自信的魔障里难以自拔,幻想段落勾勒出其潜意识里的脆弱。

  挽歌,亦或垂死的肉身,意指在爱里的女人因疾病终将远离人世,而活着的男人因爱人的离世终将更加衰老。明显,导演是相信爱情的,所以让大卫去找寻病榻上的康苏拉。我都能听到她在影片终结时的一声叹息,为肉身的垂死,也为爱情的永恒。赵静/文

  《挽歌》影评(三):华年挽歌

  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耗费年纪得来的经验被我们用来躲闪回避。

  生怕的是,对方破坏了自己原有的生活,那属于自我的决不算微末的自得其乐。即便爱也是,每个人只打算接受自我平静秩序里的锦上添花。不再稀罕飞蛾扑火。权衡与迟疑太多,天平间来回跎步,计较收支的平衡。

  一段关系尚未萌生,开场就知道结局,因为我们都被研磨成长都太精于不断的度,量,衡。

  很多时候人的秩序一旦形成,也就是一种年纪的标杆。不能容忍任何人与事打扰自己离轨,有时也会以己度人怕破坏别人的秩序。而最坏是什么?

  我想最坏是过后你发现什么都没有被破坏过,对任何人都波澜不起,人事如常,每个人依然在正轨。

  除了你自己。

  缩在角落里积尘落灰,或冬日去看冰冷灰调的海,或午夜不眠辗转难安的就只有你。如影片里的一只壁球空落落的在室内滚过,没人想要拾起。如开过了季节枝蔓尽垂的优昙花,如圣诞过后的早晨,萎缩在积雪污水折堕的圣诞树,比如游乐场里灭灯音乐停响后的旋转木马,比如青烟过后,华美当场的焰火爆竹,剩下的就只有魂灵不在,唯余空壳你只得独力载负。

  友邻有相册名:年华最是无效信。

  总是因为如此不堪磨难而颓然衰老,等待,结局永远是掌声过后的散场落幕。

  必然是,无悬念,

  game over的挽歌。

  《挽歌》影评(四):你依旧美丽

  每一部好的爱情影片似乎都会在里面融入对生命的参悟,《挽歌》也不例外。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正是将自身对爱情的参悟与一个并不完美的故事结合在了一起,将灵与肉的升华注入进影片,才有了这部将艺术与爱情结合的挽歌。正是这部影片,将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真实的情感汇成一线,才赋予了她打动人心的魔力。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忘年恋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要情节。无论是作为情妇的卡若琳,还是美丽的女学生康苏拉,与主人公大卫都是有着明显的年龄差距的。康苏拉年轻、青春、富有活力,她的美透露出野性,那种张扬的活力犹如一团炽热的跳动的火焰令大卫深深的迷恋。那么大卫的魅力呢?是他演讲时的侃侃而谈、博学多才,洞悉一切事物的能力与敏锐的观察力,还是他对美学、艺术独特的感触,亦或是他对自己人到暮年的自卑与对爱情强烈的渴望与占有?正是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与阅历进行激烈的碰撞,擦出火花。这段忘年恋来得缓慢而长远,校园里、舞会中、以至于后来病床上两人相拥,两人的爱通过了长时间的铺垫与考验。这段感情又燃烧的那样迅速,一发不可收拾。钢琴前,沙发上,特写镜头中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直到后来的同居与康苏拉伤心离去,相伴也不过一年。大卫的猜疑、占有欲,挽留不住年华老去的惊恐以及太过骄傲不肯低头主动联系康苏拉的大男子主义,都一次次伤害着深爱他的康苏拉。而康苏拉,面对猜忌时的愤愤、绝症来临时的害怕与绝望,她都独自一人默默忍受。她原谅着大卫带给他的一切痛苦,甚至在大卫心疼她的病痛而流泪时,能保住他的头给予他安慰。当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当绝症袭来美丽不再,她对大卫的爱已经被历练的那么纯粹,这段感情也升华到了极致。

  美丽与缺陷从来都是双生的。爱神维纳斯正是因为她的残缺而显得完美。若说康苏拉因失去完美的胸部而失去信心与美丽,倒不如说她因失去而赢得完美的爱情。特写病床上的康苏拉,眼窝深陷面色苍白地苦笑道自己已不再拥有骄傲的资本时,大卫安慰道“你依旧美丽。”在曾经完美的康苏拉面前,大卫的自卑与猜忌一直压制着他对康苏拉的爱,然而当康苏拉失去了青春与美丽,大卫恍然醒悟,直面对康苏拉的爱并且陪伴。到底是独自一人的岁月里大卫参透了爱的本质,还是在失去康苏拉的这些年大卫深刻的反省与愧疚,还是在生死面前大卫的如梦初醒,答案在病床上两人相拥的那一刻,便不再重要。当你不再完美无缺失,爱才平等完整。这是这样一种残缺,才使得大卫阴暗无光的心里得到填补,使得多年来压抑的情感得到抒发。或许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能认同,但谁又能否认如果没有悲剧的发生,如果没有误解后的破镜重圆,如果两人的爱情一帆风顺无磕磕绊绊,结局还会像这样让人回味无穷吗?在这样漫长的时光里,情欲、占有欲、自由、猜疑、年华、谎言、逃离、反思、等待、原谅、缺陷,到最后的珍惜,才烘托出这样一段直达内心的真爱。

  “我一直扮演着哈瑞的角色来安慰你这个三流的哈姆雷特,你亏欠我太多”,片中大卫的好友乔治在安慰因康苏拉离去伤心不已的大卫时说道。乔治在大卫的生命里是重要的存在,也是影片中每一次转折的开始。敏感多疑的大卫,在作出每一次选择前,都急需像挚友袒露内心暗藏的想法,也只有乔治能给予他帮助,能安稳住他内心的汹涌。影片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卫与乔治的每一次谈话,无论是开头,咖啡馆,网球场还是病床上,乔治对大卫每一次决定的分析与每一次彷徨的扶持,都令观众感到感动。大卫与康苏拉重逢时听到噩耗后,迷茫的大卫在乔治死后依旧回味着乔治对他的每一次说教与安抚,幻想着乔治和往常一样帮他分析,由此可见乔治在大卫心中的地位。那穿插在影片中一次又一次关于人性、哲理与爱的谈话,都成为在品味爱情之余,令人口齿留香的调味剂。“我亏欠你”大卫在乔治的病床前俯下身轻轻对他说,这两个男人间的友谊与温情我们或许不能够完全懂得,但那四个字中积蓄的饱满的情绪和感染力,会令每一个观众为之动容。或许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这样一个个体的存在,亦师亦友,一路扶持直到生命的终结。

  “I will miss you”“I’m here”我之所以想用原文还原这段话,是因为这仅有的几个字包含的情意是无法用其他语言翻译出来的。影片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中虽然只有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将积蓄在整部影片中的情感一次爆发出来,灌入鼻腔,浮上眼眸,萦绕在心间。爱的真谛不过是在康苏拉最脆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大卫在旁边将她紧紧拥住,给予她温暖。当康苏拉以为大卫即将离她而去时,大卫却用他强有力的臂膀,坚定的向她灌输着生的信念。兜兜转转的两人终于在最后一刻,圆满体会了爱的真谛。他们的眼中,看的已经不是肤浅的外貌,而是通过眼神传达的内心的情意:康苏拉眼中的大卫,不论多老,都依旧充满魅力;而大卫眼中的康苏拉,不论多么残缺,都依旧美丽。

  《挽歌》影评(五):老牛吃嫩草

  其实这片子说穿了就是一部讲述老牛吃嫩草的电影,而且硬要加上几分煽情进去,也许,有少数段子还能看出点情意出来,但是就整体而言,只能看出欲望,没什么爱情,说什么喜欢身体,所以喜欢人,完全是鬼扯,喜欢身体是喜欢身体,爱情是爱情(当然也不排除两者之间的化学转变,但那只是极少数),这是两码事,非要放在一起那就只是为了勾引那些那些可爱的小美女,而且勾引了还要不承认,这样的人为最下等。。。

  本片胜在有佩内洛普·克鲁兹极具牺牲性的表演,大段的裸体镜头,无数特写及慢镜头,不得不承认,她的身体实在太美了,还有五官,真像艺术品一样,光看这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觉得本·金斯利这次表演出色的朋友建议去看看《古怪因子》,2008年他的一部小成本作品,就会明白他这次表演只是发挥正常了,而且是正好遇到一个适合他的角色而已。。。

  《挽歌》影评(六):爱在未晚之前

  教授:任何年龄的人都会有爱情,不管是18还是80,心的年轻才是真正德尔年轻。文学、艺术会让人内心饱满。David,一个充满文学艺术(文化)气息的老教授,典雅、迷人、有男人的成熟稳重,又有长者的智慧,有年轻人的心和不老的体格,fond of beautiful woman,met this young and beautiful student,fell in love with her.Not a fan of marrige,he hate the bond of the solid relationship of it,and

  ot confident with his old age,he is afraid to perticipate in Cons" life which lead to broke up.

  在老友离去后与爱人离去后的两年后,他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吧。直到再次遇见Cons,彼时的她已患有乳癌,需要切除乳房,要求David最后为自己留下照片留给他作纪念。说从来没有人想他这样爱自己,爱我的身体。(可见爱与身体的迷恋,精神的爱都是分不开的)最后Cons

  除了乳房,David终于知道Cons"想要的是什么,并陪在了她身边,影片在此戛然而止。

  影片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如David为Cons拍照,但照片都是黑白的,很美,最后Cons想为David留下仍然美丽的她,让David给她尚未被摧残的身体拍照,也很美(女人需要在年轻时拍下身体的照片留下印记:婚前,孕时,黑白的更美better find someone love you to shot it)。

  And spannish is beautiful。黑白照is beautiful。words and sentence are beautiful.Conswila is beautiful and lovely。男主虽然不帅,但非常有魅力。可见男人的帅不在脸,在从容淡定、认可自己,绅士风度,dare to be himslef。

  还有David在困惑时想象自己已故的朋友会如何与他聊人生,开导他,enlighten him。

  David和儿子Kenny也是对比,一个完全不在乎婚姻认可婚姻,放荡不羁,一个坚持婚姻热爱家庭却在四十岁时遭遇婚外情。David和他的Friend也是对比,一辈子没离婚,却affair不断,在和老婆开始交心谈话关系融洽之时却又突然离世。人生无常,抓紧当下,爱你爱的人,表达你的感情,to love, to trearrish,to make love,enjoy your life,cause you dont know when it will end。so consider everyday,everyweek,everymonth,every year as the last and only time you have left.and so,what will you do with it?LIve with no regrets.

  《挽歌》影评(七):《挽歌》——一支关于衰老与爱情的小夜曲

  菲利普·罗斯的戴维·凯普什终于被搬上了大荧幕,这次,他仍然单身,幸运的是,他没有变成乳房,但他衰老了,为了让他的老年不至于太过悲剧,他拥有了一个朋友。

  在《美国牧歌》里,菲利普·罗斯所期望的是,揭开美国这个喜剧或者悲剧的神话故事的内涵,而到了戴维·凯普什这儿,他过去的欲望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当一个人老了,虽然就像电影开头主人公一再强调的一样,他感觉自己从未老去,但与电影的故事相比,这不过是一次无谓的挣扎罢了。

  两天前,我刚刚看完《欲望教授》,戴维·凯普什在那书里还是契科夫笔下的悲伤故事的主人公,而在电影里,仿佛是一夜之间,这位被欲望笼罩着的,总在激情与悲观主义之间游离的年轻人就老了,更意外的是,它还拥有了一个35岁的儿子。

  电影的开篇就告诉我们,这必定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罗斯的所有小说里,至少在开篇的部分里,故事是快乐的,而导演并没有按照罗斯的安排来拍摄,电影开头连绵的雨水已经表明,电影是悲伤的。

  艺术家似乎是不会老的,歌德,毕加索,罗丹,他们不仅是大师的代名词,同样也是欲望的代名词,衰老从不妨碍他们拥有更多女人,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一样,欲望与艺术本就是一回事。

  但除了身体的衰老外,衰老从来不是某个人自己的事情,而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艺术家的凯普什可以和年轻女孩上床,但他也明白,社会不会允许他和年轻女孩恋爱,不会容忍这种爱情的发生,即使他是艺术家,但在生命的长度上,所有艺术都是乏力的。

  但戈雅画作中的完美女孩出现了,导演利用很多细节性的镜头,要表明这场爱情就像命运一样,是不可抗拒的,凯普什恋爱了,和一个比自己小四十岁的女孩。

  他的博学,他艺术家的情操,他独立的自由精神,在一个年轻女孩面前统统失去的力量,而在女孩十八岁的生日宴会门口,当他看到如此之多的年轻人,那些青春的面孔与热情的时候,他惊慌失措,慌忙的逃离了现场,然后把这一切锁进记忆里。

  当你爱上一个女人时,你就老了。

  凯普什老了。

  接着他唯一的朋友,那个小心翼翼的平衡着家庭关系和情人关系的诗人,在朗诵会现场倒下了,死亡的画面让人感到虚无,而凯普什的儿子,一位杰出的肿瘤医生,也陷入了情人与家庭的麻烦里,家庭生活,这是菲利普·罗斯一生从未间断的思考,如何平衡欲望与家庭,像卡夫卡那样,只要一个妓女就够了?

  还是像契科夫,他说,“我这才明白过来:如果人在恋爱,那么他就应当根据一种比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或不幸、罪过或美德更高、更重要的东西来考虑这种爱情,否则就干脆什么也不考虑。”

  还是像其他什么人,这些都不重要。在罗斯那里,爱情和欲望很多时候是一回事,而欲望,总是难以持续的,这就最终使得一切爱情,都是短暂的,何况还有世俗的压力和偏见。

  罗斯从不喜欢给故事留一个简单的终点。

  而在电影里,导演终究还是用一个意外的巧合,这总是充满了意外的生活,把这个老年的艺术家,和那个年轻的,缺了一个乳房的女孩,连接在了一起。

  与电影的结尾相比,我更喜欢开头,开头的镜头是开放的,充满可能的,结尾的镜头是单调的,悲伤并乏味的。

  而爱情,菲利普·罗斯的爱情,电影中的爱情,抑或每个人都经历过,也曾失去过的爱情,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这电影只讲了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契科夫式的,但美国式的悲伤故事。

  《挽歌》影评(八):教学版给想泡学生的老师和乐意和老师上床的女生

  没想到外国宁的师生恋也这么老套,足可以做女生爸爸的老头诱骗学生上床步骤如下:

  1.接近,用暗昧的眼神探寻并跟踪

  2.靠近,找个小角落一起探讨些死了几百年的名人轶事,并不凡顺口赞美。

  3.试探性的触碰,竟然还有如韩剧一般的抚摸小手之镜头

  4.到家家做做,先是弹琴唱歌,后来省略200字。

  5.重复第4条

  6.重复第5条

  7.重复第6条

  8.女学生疯了叫老头子上门见家长

  9.地球人都知道老头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可能去见

  10.女学生伤心然后消失

  11。N年后,女学生来告诉老头子说她得了乳腺癌。。。。。

  --------乳房没了,没关系,学生还是会再有的--------上课啦!

  《挽歌》影评(九):为欲望和爱情找一个出口,为青春和死别谱一首挽歌

  情节和手法都不是ELEGY的看点,当然,渗透了全片的情爱因素,也不至于被夸张成多么吸引眼球的桥段,比这火辣百倍的《instinct》都已被热传数年。

  DAVID片头就在一本正经地接受访谈,即使有个多年的情人,看来也只剩下欲望这层抚慰彼此勉强证明往日爱意的蝉翼关系。DAVID限量发行自己的感情,喜好离群索居,隐忍了数年才得以爆发,献给了那个拥有美好青春肉身的Consuela,但他时刻担心新情人总有一天要抛弃自己而选择与她更匹配的年轻爱情。Consuela欣然享受一场忘年恋,她显然高估了DAVID的自信,年华是DAVID拥有她的双刃剑。David用抛锚的借口推辞了Consuela的party,顺便自测了这场恋情的柔韧性。直到Consuela消失两年后再次出现,干练的短发却没有了以前的细致妆容。她略带悲哀的端起红酒要跟DAVID叙旧,你一定可以猜到几分她归来的原因,我们有太多的类似经验可以让我们不费力地猜想剧情。Consuela是怕了,她的生命马上将要进行自由落体,跌至死亡。年轻又完美的肉身会因为疾病而褪去光芒,当初的肉欲与激情都将转眼成空。她还没有老去,却已面临死别。DAVID摆稳了三脚架,摄入底片的,是爱人不甘的眼神与尚且完美的肉身。

  其实都是自私的灵魂,即使扯上爱情这条福祉。在渴望时想要相爱,在绝望时不舍得离开。

  悲剧最好不要被完整地展现,在闭眼之前唱完这首挽歌。

  《挽歌》影评(十):老教授如何吸引年轻30岁的女学生---电影《挽歌》(Elegy)

  大卫(Ben Kinsley)写过很畅销的艺术史,他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讲课,观众有两次机会看到黑板上的文字,不是资产负债、Visual C++这些重要却乏味的名词。他第一次写下的是罗兰∙巴特,话题围绕着文学批评;第二次是法国作家加缪。

  这些跟一日三餐没有紧密关联的话题不可能吸引所有人,但总还能抓住相当数量的追随者,大卫班上的学生康思薇娜 (Penelope Cruz)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俩首先成了美国名作家Philip Roth的小说《垂死的肉身》(The Dying Animal)中的主角,去年女导演Isabel Coixet又将小说拍成了电影《挽歌》(Elegy)。

  老师对学生具备天然的吸引力,师生间产生恋情一点都不难。中学小学稍微危险了一些,彼此最好能将情感、尤其是性激素的分泌控制住。相比之下大学要安全得多,发生频度也高出不少,国内的一个记者朋友最近提出过“防火防盗防教授”的科学口号。美国跟中国在这一点上没什么区别,师生间的便利已经延伸至教学助理和学生之间,甚至年长一些的教授和年轻一些的教授之间。

  既然如此,那么作为知名教授,即使他的发型一直模仿圣雄甘地,大卫得到康思薇娜还不跟探囊取物一般?更何况他是单身,孩子已经成年?实际上仍然存在挑战,因为两人的年龄差了30岁。

  从第一节课开始,大卫已经无法将视线从康思薇娜身上移开,但碍于学校对性骚扰的约束,他一直等到课程结束才动手。求欢前的展示羽毛阶段,大卫给康思薇娜弹钢琴,带她去百老汇看戏,到林肯中心听歌剧。他夸她的眼睛,或者恋爱中的人喜欢用的词叫眸子,就像戈雅油画中的模特。还有摄影。跟Penelope Cruz去年出演的另一部电影《午夜巴塞罗那》中一样,就冲着传统暗房才有的那种潮湿、暧昧、幽暗,追求浪漫的摄影爱好者一定要拒绝数字相机,大卫当然不例外。所有这些招数都不错,但根本看不出特别有创造性。

  两人身体的亲近过程也比较俗套。趁看画册的机会,大卫碰到了康思薇娜的手。没有感觉到任何抵抗以后,他接着上脸。不过两人的床戏真还值得期待。我有一个基本印象,女导演在拍性爱镜头的时候,勇气往往超过她们的男同事。《男孩别哭》的美国导演Kimberly Peirce和《钢琴课》的新西兰导演Jane Campion如此,这部电影的导演、出生在西班牙的Isabel Coixet也不例外。与Penelope Cruz合作过的男性导演,包括阿尔摩多瓦和伍迪∙艾伦等,都用各自的办法表现过这位西班牙明星的女性美。面对造物主的杰作,放弃这个机会意味着神智不清。Isabel Coixet走得更远,Penelope Cruz身上那些本应该由比基尼遮住的部位,在《挽歌》中全都一览无余。

  床戏在钢琴的伴奏下展开。60多岁的老人肯定不能用hip-hop,稍硬一些的摇滚也太强,柔和、舒缓的钢琴正好。Isabel Coixet的设计比较有新意,其他电影中少不了的呻吟声没有出现,师生俩在床上对话,没有一点气喘吁吁。

  我的口味顿时被提升。大卫经常上电视和电台讨论文学,包括美国最乏味的深夜谈话节目、公共电视网(PBS)的Charlie Rose。他还给《纽约客》杂志写评论,功夫应该一流。我应该记下大卫在激情燃烧的时刻说的那些话,写进影评。有些读者可能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灵活运用,提高在特定情景中赞美女性的能力。

  但我很失望。没有诗意的语言,全都是大白话:“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乳房”、“象一件艺术品”、“我崇拜”之类。面对着、触摸着、亲吻着“最美的乳房”,却只能说出“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乳房”?艺术教授的语言竟然如此贫乏,听起来只象个妇科医生。或许因为大脑负责思考的部位此时此刻已经无法运作?

  教授与学生的落差形成的心理优势仍然无法帮助大卫逾越年龄差距过大形成的心理阻碍,两人没有走多远。分手几年后的一个新年夜,康思薇娜主动给大卫打电话,两人重逢。我原以为垂死的肉身指的是大卫,结果悲剧发生在康思薇娜身上。演员Ben Kinsley对大卫的演绎非常好,问题在于我没有办法喜欢上这个角色。一个自恋狂。电影完全从大卫的角度展开叙述,关于康思薇娜,我们知道得很少。世界由大卫阐释,与康思薇娜关系不大。她罹患癌症,电影却更多地让我们去欣赏大卫如何体贴。大卫见过的最美的乳房将从康思薇娜身移去,她问到爱是否继续存在。大卫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其实都没多大关系,他还会继续上课,班上仍然有女学生。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qingganwenzhang/29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