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组曲》观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18-12-18   来源:爱情文章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爱情文章】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精选10篇

  《法兰西组曲》是一部由索尔·迪勃执导,米歇尔·威廉姆斯 / 马提亚斯·修奈尔 /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一):克制的爱恋才更动人吧!对这种”烂俗的“战争爱情片毫无抵抗力。

  其实懒得动笔,但是还想写点什么,因为不错的电影影评竟然这么少。没看过原著,看剧情简介挺吸引我,对于这种不为世俗所接受的,禁忌的爱恋非常感兴趣。

  看过很有触动,五星是给演员的演技打的分。剧情按照电影的严格标准来看,是不达标的,因为故事太单薄,人物性格刻画的不够。女主三次转变铺垫不够。第一次,由厌恶到慰藉,之后转变为热烈的爱情,再到极为克制的爱。导演只是用了简单的钢琴线牵线,人妇独守空房,暗夜难耐,还有一个肌肉猛男外加音乐才子隔着门在谈着让你内心骚动的情曲,那个女人不会心动呢,说不定就是在勾搭你呢。当女主决心与痴情军官保持距离,也只用了“我以为我们是一样的,其实不一样,他一直在厮杀我的同胞”这样的烂理由,为什么说烂呢?都知道了纳粹杀人不眨眼的,军人像机器人一样只是执行杀人命令。就算是个绅士才人,为了生存,或是为了国家,个人的拒绝根本不能左右什么的好吧。况且爱情从来就不能因为这个而被阻碍,除非是自己骗自己。军官问她的时候都看出来了,人的感情,尤其爱情,怎么会被良知所左右,只有克制罢了。有的网友说这电影不够克制,靠,什么叫克制。要么是镜头语言很克制,要不是人物表现很克制。女主一直在回避对方,情感的克制已经很明晰了,只是导演的功力不够,一是细节不够到位,比如心理活动的叙述,二是确实有点散,想表现的太多,很多元素,比如战争中,战争的残酷,人民的生活、反抗,阶级的对立与统一。这些都很难叙述的,更何况拍摄中要去把握。是很抽象的,哪怕挑毛病的人的都没有想得非常清楚,只有看导的人了。

  哎,专业水平不够,语言分析力也不行,关键看一遍也只是看个剧情吧。演员选的好,合适。女主的确不是非常好看的类型,但是很舒服顺眼,符合乡村富家儿媳妇的感觉,气质很好,的确什么鞍配什么马,爱音乐又善良勇敢,男主怎能不对她产生好感。不过又要插一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编剧的水平,二人根本没正面见几面就互相爱慕了,不知道是不是对原著改编删减太厉害,省略太多。不过还是非常满足我这一类爱‘高级’幻想的的观众。怎么讲,不愿意看那种假掉牙的霸道总裁爱上我、或傻白甜路线,所以我一贯不看韩剧日剧泰剧,是现在!!!成熟了嘛~所以这种换个高级包装纸的换汤不换药的剧情仍能打动我!!!男主帅,很有魅力,还是人设够好。虽然很假很罗曼蒂克。男主一直秉持让她用心爱上我,那种小敏感小痴情。不过,,,,呵呵呵的是,他是军官,拥有足够的权力,可以给予女主保护和安全感,如果只是个小兵,那这一切就没有意义了。

  其实其他配角也都挺出色,市长和他的妻子,女主的几位租户,但都没有挖掘出来,可惜了了。。。最后一句,我对这种战争爱情片无抵抗力。。。尤其是从一个乡镇的一个平凡人妇的角度,,没错,就是偷情啦,炒鸡感兴趣了。。。。。。。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二):电影差强人意可惜我超喜欢这个人设好么~

  剧情真的是比较薄弱,另外由于我这个版本中文字幕是英文机器翻译的,所以也只是凭自己的英文水平凑合看吧。女主真是让我一言难尽,虽然是大金发,但是她的相貌太敦厚了,一点都不像一个出身还不错的大家闺秀,对艺术有追求,比较浪漫,女主身材也就中等,但是关键我发现合身的衣服有多么能提升人的气质,剧中多件衣服搭配,材质花色都很平常,但是搭在一起就是很顺眼,即符合女主身份和性格,又能增加女主美丽,漂亮有气质又不招摇。其实整个剧中的人物造型都比较规矩,有时代特点但是没有被局限住,整体又偏朴素,这和剧本的时间地点背景是相贴合的。但是其中又透着法国女人的精致,一丝不苟的发型(好几个我都很喜欢)和恰到好处的妆容(/其实也没怎么化妆),再仔细看每个人物,根据他们的性格和地位,服饰搭配又有些许不同,服设要点赞。贴几个我喜欢的,不全,懒得截图了。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三):彻底感动了我!

  不明白为什么豆瓣对这个电影的评分不算高,眼光太挑剔了吧?我很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确实是部优秀之作!什么情节散啊,我倒没看出来,我只觉的这个电影吸引我一直往下看下去,步步深入,让自己弥漫在那个年代的岁月中,跟着主人公。。。感觉这个电影至少能给到7—8分,这个片子每个演员演的都很好,特别是男女主角完成了一次比较成功的表演!可以看出演员的情绪是比较克制的,真实不做作,丝毫不夸张!最让我感动的场景也是本片最高潮在结尾,影片前面埋下一个包袱,男主角给了女主角一个通行证了,但车到了德军检查站,这时候感觉气氛凝重,那种紧张弥漫到了嗓子眼,但结局有些反转,这个地方我就不剧透了,编剧太牛了,设计的情节让我没想到,我没想到男主角会这么做!看到女主角留着流开着车走向远方,男主角默默的站在那里,两个人一句话都没表白,这个情节一下子击中了我,我差点流泪了!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四):就是不懂为什么有人连原著一半水平都达不到就敢改编了

  沉静如海珠玉在前,越发显得这部电影的编剧太不靠谱。演员演技很好,只可惜了,由于剧本的缘故,我连英式的感情克制都没看出来多少。

  看完电影果然只是让我更想看原著。这年头,投资商制作人什么的,真是不要再毁原著为好。

  首先提编剧外的事。我觉得有时候镜头晃的我有点不舒服,有一种奇怪的观感,也不知道这什么表现手法,反正有的导演是爱用。行,您不晕观众就行。

  简介里写着二人爱情受到战争和家人的隔阂反对。但是我在观影时,感觉二人爱情最大的阻挠(作死)者就是女主啊。仆人帮着放哨,婆婆睁只眼闭只眼。女主是很善良有原则,但是刻画不够啊,她就言语行动再表示自己爱祖国,我都觉得不如沉静如海最后那一盆植物来的含蓄,什么都没说又说了一切。这真的是英国电影?怎么跟我以往看的差这么多呀,克制含蓄都跑哪去了?不是不直说就叫含蓄,不是直接拒绝就叫克制。

  此外,不知道是编剧还是剪辑的事,总感觉我看了删减版。男女主就聊个天,连个小手都还没牵,村里人就觉察他们不一般了,有事知道找女主了,这战争年代各个都得多大嘴巴消息才传得那么快?

  不得不说,男主人设实在是太棒,这样的绝对是小说里标准痴情暖男,多是备胎命。编剧在男主人设上是下了功夫的。反而女主跟婆婆有点脸谱化。奈情啊,往往先陷进去的人最卑微,男主也就这命了,不赖别人,赖编剧。

  于是怀着好奇心,我点了把主要编剧链接,发现这哥们儿编过公爵夫人。于是我懂了,他写剧本不行,搞定部分角色人设还是有一定把握的。那片里拉叔那角色渣归渣,结尾那么一写,反而洗白白。可惜身为编剧,不会讲故事,观众可能弃啊,哪还有空看人物各种闪光点?(我就是快进专看拉叔的)

  你想突出战争吧,无论是深度广度力度都不够。你想突出爱情吧,我反而感觉备胎感厚重。不会改编的话最好不要乱改原著情节,搞到最后逻辑出问题自己都没发现,倒不如挑几处原著情节写,起码还落个尊重原著中规中矩的名。

  本片亮点也就是演员了。演技、造型、外表没话说。也算养眼吧,就是觉得有时候镜头不晃就更赏心悦目了。

  虽然作者没有写完原著,主要人物命运也早在草稿中设定。德国军官最后死于俄国。二人短短几月相处其实一直发乎情止乎礼。永远无法完成的第三部虽有短暂交集,估计也将是永久离别。至少,他们爱过,这份感情也会被露西尔永远保存在记忆深处。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五):生不逢时,人生却又匆匆

  整个影片下来,几乎无所触动,只有那么一点点对于男女主爱情的惋惜。

  而后二刷,忽然就觉得很心痛。从男主泪光闪现的时候。他说:“我的勤务兵说,他闻到一种不同的男性烟草味。”

  女主表情凝重,问:“你呢?”

  他说:“就算有一丁点嫌疑,我都有义务抓起来。”

  女主垂下头:“我知道。”

  可是他却仰起头,笑得勉强:“我说是我的。是我妻子送给我的礼物。”

  心下怅然若失,只觉得有一种压抑的痛楚。

  他说,那是他妻子送给他的礼物。何尝不是表达着那是他心中所爱送给他的一份“礼物”。

  爱人所带来的一切,在花园里静谧的午后,在月色正好时的缱绻舞曲,她嘴角若有若无的微笑和她印在他胸膛的手,哪怕是后来她藏匿了Benoît,这将为他带来天大的麻烦。这又何尝不是她给他的爱的馈赠。

  所以只要她开口,好,他都答应,都接受,因为是礼物啊。

  在二战的宏大背景下,《法国组曲》所表现的男女小爱的确是轻如鸿毛,或许抛开了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爱情也不能再打动人,而且还会因为“婚内出轨”而变得很渣。

  但如果只是一对相爱的人,没有战争没有家庭,只是因为种种原因,爱而不得,甚至需要负担起生命的重量,那么又怎么会不悲凉。

  故事的结尾,女主一句话都没有说,不回头,开车离去。他的背影孤寂,驻足远眺。

  心意相照,又何须多言。

  她或许已经了然他的结局,而他也深知她再也不会回来了。

  只恨生不逢时,人生却又匆匆。

  抛开了原著,弱化了背景,去看待这个故事的时候,感觉很不一样。

  压抑,悲凉,内心如秋冬的狂野,空荡荡,了无生机。

  记《Suite française》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六):爱的柔板

  我并不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缺点多过优点。但出于对古典音乐和二战题材的热爱,以及对Matthias Schoenaerts肤浅的肉体迷恋,自觉还是应该写点东西,以便打发无聊的病假期。

  如同没有完成的《法兰西组曲》,这段不合时宜的爱的柔板也在没有明确开始之时就已悄然结束。或许是未完之觞,又或许是某种奇异的人生圆满?

  没有读过优秀的原著,从Bruno的军装判断,他是一名国防军,不是希特勒的纳粹党卫军。这点很重要,因为国防军毕竟是德国的正规军队,不是被洗脑的、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当然他们肯定也是逃脱不了战争罪行的。即便伟大如卡拉扬二战时期也加入了纳粹;在当时的那种政治氛围中想必大师也是为了音乐而不得已违心加入。所以某种程度上,身为音乐家的Bruno中尉实在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他和Lucille的情感注定以遗憾为结局。

  The only person I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is you!!!

  此话不假,翩翩公子Bruno和沉静的Lucille就是一个世界里的人(俗气的说法:他们是具有相同阶级属性的门当户对),在这个偏远的Bussy小镇上更是如此,即便Lucille因家道中落而嫁入豪门。这个世界里满是衣食无忧的生活,良好的教育,优雅得体的举止;这个世界里满是花园蜂语下的倾心交谈,细雨晨霭中的牵手漫步,暗夜星空下的相拥而吻;这个世界里满是四手联弹的波尔卡,互述衷肠的小夜曲,摇曳烛光里的缱绻之舞;这个世界里一切皆符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古老法则,不相爱干什么呢?至于欲望,也是如此的纯洁美好!只是世界之外是动荡的时局和前途未扑的命运。

  runo中尉具有一切绅士的品格,也许音乐使然他拥有一种近乎敏感的温柔,性感至极。他对待Lucille是那样的柔软,温柔的浅笑,温柔的注视,温柔的碰触,以及当Lucille主动时那温柔而不急不缓的吻。这种温柔的气质,与军人身份形成强烈反差,像一种迷药,令人目眩。

  新婚便离开妻子的Bruno,想必四年来已经耗尽了和妻子的感情,如他在花园里对Lucille所说,我暂且理解为他的妻子已不再爱他,迫于长期分离或是其他情况。这里没有孰对孰错,有的只是战时德国人民的身不由己,Bruno应该和多数的德国百姓一样对这场战争是相当无奈的。也许这四年在不断进攻和占领别国的征途上,Bruno见证了太多世间的不堪,作为至情至性的音乐家,骨子里对美好的事物应该是异常敏感的。Lucille就像一股清泉,没有什么预设,就这样走进了Bruno的世界。当然这股清泉和大多数被占领国家的人民一样,起初用沉默来抵抗。也许是异性的天然吸引,也许是钢琴和音乐的助推,也许是几个月的沉默无语,军官是先爱上的那个。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占领时光里,对Lucille产生倾慕之情的Bruno想用正派的方式与之进行得体的交往。无论有没有结果,至少这种另自己孤独灵魂得以滋养的事情证明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被上帝抛弃,证明自己还“活着”。

  可是无论正派与否,Bruno占领者的身份像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

  有音乐天分的人大多都是敏感灵动的,Lucille也不例外,只是她的心是压抑的,不如意的生活让她变成了笼中的小鸟。她即憧憬外面的世界,又不断向现状妥协,不断说服自己这样的生活是最好的选择。没有战争,没有Bruno,也许Lucille永远都是可怜的有钱妇人。几个月的沉默和每晚陪伴入睡的琴声,使Lucille发现Bruno跟其他的德军军官不太一样,尤其是和同样是中尉的Bonnet比起来。

  在四十年代想必Lucille和大多数具有良好教养的女性一样,动情是很隐蔽和微妙的,所以男性导演处理起来不免粗糙,这也是这部爱情电影的短板之一。不过通过电影的一些细节呈现以及我个人的理解和感受,Lucille爱上Bruno也是有迹可循的。我想除了已去世的爸爸,没有人真真正正的爱Lucille。如果谈到尊重,Lucille绝对的活在孤岛上。参军的丈夫有个私生女;强势的婆婆认为Lucille为了钱才嫁过来,甚至连Lucille最爱的钢琴平时都要锁上;镇上的那些佃农把Lucille自动当成对立面即便Lucille总是暗中相助;可能只有Benoit的妻子算是朋友。总之,Lucille是这个小镇的outsider。自然而然,总是设身处地帮助Lucille的Bruno让Lucille感受到了久违的关爱和尊重,更何况这个中尉还是一位英俊高大的绅士。

  私生女事件似乎激发出Lucille自我独立的一面,在帮助Perrin夫人拿回老房子里的一些物品时,似乎Lucille已经不怎么在乎小镇上的居民怎么看待她了,毕竟就是这些人干着给占领者写匿名信诋毁别人的龌龊勾当。

  ot everyone else fight each other, hate each other, just leave us in peace.

  所以女人的情怀和男人是不一样的,女性需要更长的时间发现自己,战胜自己;其实欲望大体上也是如此。就我个人的心理感受而言,与Bruno的相识是Lucille的一种人生收获,无论Bruno是不是占领者。因为Bruno直接或间接开启了Lucille的一种新人生,一种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生,毕竟在二战这种特殊时期,小情小爱实在不是女人一等重要的人生元素。但同时我亦为Bruno感伤,Lucille去求他办通行证时,他的那种无奈和泪光点点的依依不舍,让人寸断。想到Bruno或是战死他乡,或是病死在遥远的西伯利亚,那种无可奈何就像骨头里的蚂蚁在不断侵蚀你的肌体。也许Lucille的一句It’s precious to me.为这段柔版画上了终止符。Bruno理应释然了!

  ~Fin~

  -------------------------------------------------------传说中的分割线----------------------------------------------------------

  因为《锈与骨》得以认识Schoenaerts,他应该是最近两年唯一让我念念不忘的男演员,当然这种念念不忘也夹杂着我先前所写的对其肉体肤浅的迷恋(他的身材比例非常完美),但更多的是对Matthias Schoenaerts个人气质和演技的欣赏。《锈与骨》里那个粗鲁操蛋但又心地善良的Ali被Matthias Schoenaerts诠释的很完美,我想有一点是角色和演员共同拥有的,即:老爷们的身材,小男孩的眼神。我总是能从Matthias的眼神里找到一丝调皮,一丝纯真,当然还有一丝性感。记得Marion Cotillard曾经在一次访谈中说过,她唯一一次愿意并非常喜欢拍摄那种场面就是和Matthias在《锈与骨》里,这对M的褒奖已经不言而喻了。

  最近两年看到Matthias的片约不断,且和很多知名女星合作,开始有点国际一线明星的样子,非常欣慰。只是希望马蹄在得到想要的地位以后尽量不要把时间花费在无聊的好莱坞商业片里,做一个有深度的演员。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七):像一个女人一样去爱一个男人在任何时候都是那么的脆弱

  只有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一段浪漫美好到最后王子牵着公主的手幸福地进入婚姻殿堂,或者痛切心扉到最后大彻大悟明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爱情才能够进行。

  都说爱情是最美好单纯的,恐怕这种纯洁到一成不染的“爱情”只能出现在言情小说里面吧。当幻想的美好遇上现实,就像微风中摇曳的枯树枝,一切都是那么得不堪一击。

  爱情不仅有阶级性,而且也是分立场的。最后要想轰轰烈烈的爱一场,只能依靠中国哲学里面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了。这一思想是对任何事情都管用的,当然也包括爱情和婚姻。

  像一个女人一样爱上一个男人的爱情,看似简单,可是在现实中总是那么的难。正是因为现实中的爱情参杂了太多的附加成分,人们才总是幻想出现实中缺少的,内心里渴望的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浪漫童话故事。殊不知“一入豪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被自己玩死的灰姑娘恐怕数不尽数吧。

  纵然大家处于同一个阶级,不同立场的人,也无法像一个女人一样去爱上一个男人。最著名的例子参见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随后就是《法兰西组曲》了,被侵入国的姑娘爱上敌方军官,这种男女组配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只有被侵入国的姑娘爱上敌方平民小伙,或者被侵入国军官爱上敌方姑娘,但是一般来说在文学作品中,第二种更有噱头,但是第二种发生的可能性较低,因为地域不容许。

  没有读过原著,不知道原著中是怎么描写的。但是就本片来讲,二战背景下,德国高级军官爱上法国姑娘,只有两种可能性:一,姑娘美得不行,但是应该会有很多法国汉子献殷勤。二,德国军官综合素质超级高,更够在被希特勒洗脑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持完美的人性。

  第一种可能性电影里面没有交代,估计是第二种可能性要高一些。首先男主帅的一塌糊涂,不仅有血有肉,还是个音乐家,而且不是一般的音乐家,从男主的体型来看,还是一个练过健身的音乐家。

  这位练过健身的帅哥音乐家军官不仅聪明有头脑冷静干练,混到了德军的高级军官,而且尊重自己的心上人,从不勉强她,在心上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挥一挥指头轻松搞定一切事,简直就是德国版的都教授啊。

  帅哥军官对法国姑娘实在是太尊重了,以至于影片到了一半他两还没有亲上,到一大半的时候,才进入高潮,可惜偷情未遂!这一场景很是精彩。

  导演找的男主角满足了所有少女对梦中情人的幻想,从这一点来说,推荐本片。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帅到令人窒息的德国军官和女主的气场强大美到惊艳的婆婆。

  最后用老祖宗的话给大家总结一下,只有天时地利人和,爱情才能成真。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八):Matthias沉迷与尊重原著形成对电影的批判效应

  先讲讲我怎么发现这部2015的电影吧。 16年在家付费有线电视上翻出来这部电影, 从中间看完到结尾。 可能当时这种无可奈何的浪漫与分离十分吸引我,便去网上买了这本书。第一章六月风暴,断断续续看了一年多,其实我是因为对战争题材并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当时是因为男主角Matthias Schoenaerts 颜值与演技打入内心,才会想看这本书,男女主人公的剧情是在第二章柔板中出现的。原著大家都知道的,作者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是法国犹太人,这本书没有完成她就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也为《法兰西组曲》带来更加深刻的悲情。每每想到这里,当初和老公抱怨第一章好无聊看不下去就会对作者有深深的歉意。

  就像其他改变于小说的电影,这部也有很多和原著不一样的地方。 片名更应该是叫《法兰西组曲-柔板》所有的剧情都出自于第二章节。 我给没看过原著的朋友说说不同的地方吧, 可能有一些想不起来了,请见谅。

  1. 露西欧和婆婆没有经历过轰炸,也就是说战争最直观的灾难她们并没有体验过。 2. 书中也没有讲过德国对犹太人的暴行。3住在马德莱娜家的德国翻译官波奈并不是流氓,他在书中是个很有热情有礼节的19岁男孩。对马德莱娜的所谓献殷勤只不过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长期的军队生活后对她有一些柔情罢了。他会和她聊艺术,会将马德莱娜喂奶的画面看成唯美的艺术品。市长夫人举报伯努瓦之后,德军上门搜枪。伯努瓦否认是他的,对德国士兵说“你把枪给我,我给你证明这不是我的”。拿到之后就枪毙了波奈,逃走了。伯努瓦杀了波奈仅是嫉妒,因为他做过战争的俘虏,因为波奈不像他一样是手上有黄土的农民。在六月风暴中马德莱娜和一位受伤的法国士兵 让-马利 有过感情,让-马利在参军前也是一位上层社会的绅士,所以伯努瓦是仇富的,他讨厌他的女人对这种有修养的资产阶级男人有钦睐之情。我对电影中将波奈描绘成一个流氓无理之人十分不满,这也是我想写影评的原因之一。在波奈被杀事件之后,双方之间是冷战的状态。德国人有些心碎,认为自己行为举止并没有冒犯到法国人,他们为什么还会杀掉德国士兵。这件事之后德军加严禁令,这段时间不再和当地人打成一片,是本章节一个重要的转折点。4. 书中露西欧是早就知道他的丈夫出轨的事情,并不是邻里举报。5. 马德莱娜找到露西欧帮忙藏匿伯努瓦,她当时就答应了。 6. 男女主最亲密的接触只有接吻抓胸,还被露西欧立刻阻止了。 是因为她为藏匿伯努瓦的事情视为对布鲁诺的背叛。伯努瓦藏到她家之后,睡在婆婆的卫生间里。她们家没有密室,因为有布鲁诺在就不用怕德国人来查。7. 市长没有为没人交出伯努瓦而被枪刑。这里只是想突出纳粹的残忍和布鲁诺善良的明显反差。8. 在德国节日狂欢之后,德国人得到撤离的指令,被指派到俄罗斯。露西欧知道他要走了才会去要通行证,不然不会有更好能转移伯努瓦的机会。德国人撤离Bussy之后就是到了未完成原著的结尾,之后都是编剧擅自加进去的情节,布鲁诺从未怀疑过露西欧。 德国人撤离那天当地人其实是有些许不舍的,毕竟在一起相处的3个多月中,他们之间也有从未言语过的彼此欣赏,而且德国人并没有对当地人暴行和欺压。

  这本书哦众所周知评价很高,电影拍成这样也是让观众很无奈的。 但是我在这里注意到了Matthias Schoenaerts, 开启了对他其他电影的探索,最近真是迷他到不行。对于电影的拍摄手法,其中有几个镜头还是很打动我的。 第一次布鲁诺在花园里遇见正在给丈夫写信的露西欧,她带着遮阳草帽,在鲁诺给婆婆评价成为不像是对音乐感兴趣的女人之后,遍能看到帽檐下微微上扬的嘴角。还有电影擅自加进去的情节:布鲁诺看着露西欧完全在恐惧中只专注于要逃离的场景让我心碎。他的眼神,和挽住她腰身的细节为这部令人失望的电影添彩。

  《法兰西组曲》观后感(九):音乐是感情的催化剂

  学校几座食堂都有钢琴可供师生免费弹奏练习。一次晚课后路过食堂,阵阵琴声排山倒海扑面而来,磅礴如潮水、雄浑如高山的气势在当时真是小小震慑到了我。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到感情如此丰沛炽热的钢琴弹奏,内心竟然被感染得有几分激动。弯进食堂一看,原来是一个其貌不扬的胖乎乎的男学生在练琴,琴声就那样从他眼花缭乱的挥舞的指尖中神奇地喷涌出来,那一刻突然隐隐有种想了解他的冲动。

  可见,音乐是一种多么强大的表达感情的工具,即便语言不通、身份有别、阵营对立,人们依然能通过音乐传递情绪,甚至产生互相沟通与联系的欲望。所以,看到一些评论说电影中男女主角的感情发生得太突然,我想可能他们是没有体会过音乐的力量。普通人都会沉浸在美妙的乐声中难以自拔,心中涌动起或柔软或崇高的美好情绪,更何况一个是音乐家,一个至少也是音乐爱好者,又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英俊的音乐家与美丽的音乐爱好者,两人间怎么可能不产生好感、欣赏甚至共鸣呢?即使战争导致的身份对立以及婚外恋的道德难题也难以阻止两个久被压抑的孤独灵魂通过音乐而越走越近。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qingganwenzhang/29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