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传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2-07   来源:文摘大全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文摘大全】

曼德拉传读后感10篇

  《曼德拉传》是一本由[美]查伦•史密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曼德拉传》读后感(一):生而为自由

  在我少不更事的时候,爸爸就曾指着远方的一个小岛告诉我:看,那就是罗本岛。曼德拉过世的消息传出,爸爸又说起这个事,我其实是一点也不记得了,然而南非的风光却是历历在目,尽管谈不上非常安全,但至少没有战火的纷扰。而这一切,都要感谢曼德拉做出的努力,命运选中了他,而他选择用宽容和理解来探求自由。

  人格魅力毫无疑问是一种天赋。有些人仿佛一出生就有振臂一呼,山河为之震动的能力,而后天的磨练则使他性格更成熟,长时间的思考另他在做决定的时候更果断、更准确。战争的双面性无非就是利益与损失,对黑人的歧视是白人为了突出阶级的分别,有了阶级自然也会带来利益,而一旦有了战争则难免会有损失。曼德拉用和解的办法带领南非人民走向自由之路,这是他独有的智慧。庆幸历史选中的是他,哪怕他一生艰苦卓绝,造就的却是千千万人的生存。

  曼德拉的牢狱生涯常被提起。牢狱之灾对多数人来说,意味着人生在这一页上的苍白,然而曼德拉却不同,这也正是未来成就他的一段不凡经历。在狱中,他学会了谦逊与忍耐,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不会被铁窗摧毁意志。他知晓了忍耐,也知道了南非人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书中有非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例如有他与奥巴马夫人的合照、也有他与迈克尔杰克逊的合照,照片中的他就是一个和蔼朴实的老人,却拥有惊心动魄的一生。书中有一些曼德拉经历利沃尼亚审判时期的珍贵照片,当时的他眼中仍有毕露的锋芒。而几十年后,南非第一次民主选举的时候,他已经带上温润,当然这不意味了他失去了锐利。彼时的他,已是希望的代言人。

  读曼德拉传的同时,思考一下自己。虽未必能拥有如他一般的成就,然而谦逊与忍让的品质却是个人可以追求的。读曼德拉的一生,与传记一起经历他一生的跌宕起伏,他的生命消亡,精神却永远存续下来。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民主与平等的渴望,使人类永远记得这个为此奉献一生的人。

  我们只需要记得善意终将会胜利,就够了。

  《曼德拉传》读后感(二):因为别人,一个人才是一个人

  光辉岁月 - Beyond

  钟声响起

  归家的信号

  在他生命里

  彷佛带点唏嘘

  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

  是一生奉献 肤色斗争中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

  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

  迎接光辉岁月

  风雨中抱紧自由

  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

  自信可改变未来

  问谁又能做到

  可否不分肤色的界限

  愿这土地里

  不分你我高低

  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

  是因它没有

  分开每种色彩

  听beyond的《光辉岁月》不知道有多少遍,却从未去深究,这首歌因何而来。倒是最近偶然读到查伦.史密斯的《曼德拉传》时,才发现原来这首歌,是写给曼德拉的,准确点来说是写给身陷囹圄时的曼德拉的。

  曼德拉被看作“南非的心”,被誉为南非最伟大的天赐和最宝贵的财富,他受到了几乎所有南非人的爱戴,他集真诚、谦逊、庄严、责任于一身,他在南非人的眼中是近乎完美的圣人。但是,没有人一出生便是圣人的,他是如何成为“南非的心”?他是如何修复一个分裂国家受伤的心的?我相信,我能够在这本书当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在我的记忆中,对于曼德拉的印象,就只是单纯的两个字:“伟人”,至于的他的伟大之处到底在哪儿,我是不清楚的,而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那个伟人的形象,一点一点的清晰起来。

  “当年美国大使携妻子出席一个社交活动时,想与同样出席活动的曼德拉合影,但又不愿太过唐突,曼德拉用余光注意到这一点,便走到他们跟前,伸出手来说:“如承蒙二位允许我同你们合个影,我将不胜荣幸”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决赛当天,曼德拉身穿南非球队队服,外面还套了弗朗索瓦皮奥纳尔的6号背心球衣去看球。 ”

  “在一个阶级的差别使得一些人(如保安人员、清洁工人、服务人员)隐身的社会里,曼德拉会拥抱他们,对他们嘘寒问暖。下次再见到他们时,他会想起他们,以及与他们相识时的细节。”

  “凡是见过曼德拉的普通人都因为他而变得不再普通”。

  他拥有着巨大的仁慈之心,他宽容,他善解人意,他真诚,他谦逊,他不愧被誉为南非最伟大的天赐和最宝贵的财富,这些只是在书当中,通过对曼德拉的言行的记录所看到的,故事总没有现实来得让人震撼。

  一个人,在一间4.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呆了那么多年。身高1.83米的曼德拉在那个狭小的空间里是不能伸直双腿的,在里面呆了多少年,也意味着曼德拉蜷缩了多少年,就是蜷缩在这个牢房内,曼德拉完成《漫漫自由路》的写作,完成了一个伟人的塑造。

  《曼德拉传》这本书当中有记录到“1998年再度造访这座监狱的时候,曼德拉若有所思的说:现在它似乎很小,可当时觉得它很大。”。当看到这段的时候,眼眶顿时红了,曼德拉将整个世界都装进了这个小小的4.5平方米的牢房,书籍、资料、报刊统统的都被他收进了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在书中还看到一张罗本岛监狱的照片,曼德拉将自己狭小的单人牢房变成了温馨的家,书柜上有着妻子的照片,有着小菜园自己种植收获的西红柿。得有多强大的心才能够在处处受压迫的监狱,仍旧不放弃,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的抗争着。

  曼德拉作为“南非的心”的同时,他还是一个丈夫,一位父亲,书中的所记录的曼德拉所说的话,其中有这样一句自问:“我离开家人,让儿女生活在没有安全的环境中,这是我做出的正确决定吗?”

  服刑期间,母亲的去世,长子的车祸丧生,以及看守们对他使用的心理迫害的手段,曼德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监狱里呆了27年,同样也是这27年,磨练出来的他宽容、仁慈、大度等品格,曼德拉感动人的不是他如何进行斗争,而是他的品格魅力,他的信念。

  《曼德拉传》这本书记录了曼德拉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的光辉岁月,当中有着太多令人感动和值得学习的品格,上帝不会无缘无故让你陷入莫名其妙的困境里,他的安排一定有其存在的意义,所有的匍匐,所有的欺骗、侮辱和伤害,只是为了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

  《曼德拉传》读后感(三):细微之中的仁慈

  纳尔逊•曼德拉走了。一时间,夹杂着质疑声的赞美不绝于耳,但似乎都有这么一个共识,曼德拉在矛盾最冲突最不可能达成和解的地方,使双方得以谈判,迎来了代表希望与公正的新制度。

  非国大从奉行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到拿起武装的对抗时期,直至与政府双方在暴力硝烟中达成谈判的意愿,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崎岖的,伴随着牺牲和流血,其中的矛盾实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消弭的。力图维护统治地位的白人与受到各种排挤,被逼迫到生活底线的黑人之间的核心矛盾、非国大流亡在海外的领导人回归故土以后与在前线奋战的带头者们在处理事务上的矛盾冲突、频频发生的暴动罪行对和平谈判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内部矛盾加上外部冲突,让这条走向和平的道路困难重重。即使实现了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的目标,南非的和平仍遥遥无期,一方面安抚白人的焦虑与恐惧,另一方面抑制黑人的愤怒,曼德拉被批评“在伸出和解之手方面走得太远”。然而,回过头反思,如果没有曼德拉的极力斡旋,南非可能重新被愤怒的声音所填满。那曼德拉是如何做到的呢?

  本书开篇的一句话很打动我:尽管曼德拉的伟大之处是他的包容性,但是他表现其仁慈的细微方式却使迷失道德方向的世界深受触动。通观整本书,曼德拉的仁慈在于不分彼我的尊重和同情,并且始终抱着一颗谦卑的心。曼德拉27年的牢狱生涯让他学会理解和宽容,他宽恕“恶魔”,用特赦条款以感化犯罪者,抚慰受害者,忘记过去是重新开始的起点;他对敌人尊重,赢得了谈判的可能;他深入商界,支持他们,以整顿南非经济;他尊重每一个普通人,对所有的南非人包括南非白人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切。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曼德拉的尊重赢得了每一个感受到他温情的人。这是真正将自己置于低位的表现,他不仅没有迷失于这样的爱戴中,甚至有些惶恐,害怕人们对他的期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他承诺也做到了只担任一届南非总统,他深刻了解权力更替才能带来真正的民主。他不喜欢自己的继任总统姆贝基,却也并未动用自己的权力干涉他的当选。曼德拉不会因自己主观的感受而有所偏颇,他在追求和平与公正的过程中也极力做到不失公允。曼德拉卸任后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尽可能将他的仁慈之心惠及更多的人。他如沐春风般的谦和是酝酿出和解最坚实的力量。

  这本书很真诚,既肯定了曼德拉在反对种族歧视、力争自由权益,维护南非和平上作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指出了他在处理非国大和南非政府谈判过程中的力有不逮之处,他在任职期间对艾滋病问题的忽视。同时指出废除种族隔离的南非仍处在暴力威胁的阴影下,高犯罪率、高失业率,贫富差距使彩虹之国蒙上了阴影。作者没有将曼德拉神化,在客观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他不同时期的照片,从中我们就这样看到了一个崇高而普通的人,他用他独有的仁慈感动他人,做出了最不平凡的成就。

  曼德拉是一个出色的调停者,是争取自由的中坚力量,这不在于他的领导能力有多卓越,而是他本人就变成一面旗帜,他有这样的精神号召力。他在互相憎恨的人们之间搭起桥梁,在最黑暗的深处,彰显美好与正义。

  (刊于《青年时报》3月2日 第A14版:书写周刊·书评)

  《曼德拉传》读后感(四):为平等而奋斗——读《曼德拉传》

  为平等而奋斗——读《曼德拉传》

  文/杨燕明

  2013年12月5日,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长眠,终年95岁。

  与此同时,与曼德拉相关的书籍如雨后春笋,为了更好地了解曼德拉,了解这个“民族斗士”、“全球总统”,我翻开了《曼德拉传》(作者:【美】查伦•史密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这本书完整地记叙了从曼德拉的早年岁月到铁窗生活、再到后半生的生活,无论曼德拉处于怎样的境地,他都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梦想。

  本来,曼德拉已经是一名成功的律师,甚至是一名很有潜力的拳击手,而留着贵族血液的他,本来也可以选择安稳地生活,过好自己的日子。可是,他偏偏没有选择这样平静如水的生活,而是作出了大胆的决定,他牺牲了自己的家庭与自由,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为的就是追求一个与众不同的理想:为一个有显著裂痕的国家创造一个没有种族歧视和没有性别歧视的未来,并将为之付出一生的时间与精力。

  事实上,在追求的路途中,曼德拉也有所自己的迷失与彷徨,一开始,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甚为信仰,但渐渐发现,种族之间的斗争与殖民地之间的斗争,其实有着本质的不同。于是曼德拉渐渐地在斗争中思考与领悟,从一开始的激进分子,变成了后期对公平的追求。即无论什么肤色的人,都应有平等而又自由的生活权利。

  让人记忆最为深刻的,无疑是1990年2月11日,遭囚禁27年后,71岁的曼德拉以胜利者的姿态走出监狱大门。此时,外界的各种猜测不断,有人说一场“复仇”在所难免,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曼德拉并没有“复仇”,相反,其更是选择用宽容与和解征服世界。他甚至明确地告诉一些极端激进的黑人组织,“现在不是要把白人赶入大海,而是把你们的武器扔进大海。”后来,在提及出狱的心情时,曼德拉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的确,这样的宽容情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也正因为曼德拉的宽容,让其赢得了世界的尊重。随后,他为去除种族歧视也作出了不小的努力,同时,他依然保持着清醒的认知,“我们还没有迈出我们征程上的最后一步,而是刚刚迈出漫长的、困难重重的征程中的第一步。因为,获得自由不仅仅是为挣断身上的枷锁,更是为尊敬和促进他人的自由而活着。”而这,也是曼德拉后期努力实现的梦想。

  如今,这名传奇人物还是离开了我们,在南非祖鲁文化中,非常年长的人去世时,人们称那为“回家”,那曼德拉肯定是“回家”了。可以说,曼德拉的传奇一生,香港著名乐队Beyond为他谱写的那首《光辉岁月》这个标题便足以涵盖一切。曼德拉的活着,不仅仅是为他自己活着,而是为了追求平等而活着。他这一生,都在为追求平等而努力、而奋斗。他的生命虽然陨落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依然留存于每一个人心中。

  2014年2月5日《马鞍山日报》:http://epaper2.wjol.net.cn/masrb/html/2014-02/05/content_184473.htm?div=-1

  《曼德拉传》读后感(五):从囚犯到总统,他用宽容重塑一个国家

  我对曼德拉知道得早,但了解得并不算多。远在二十年前,我就从学校的阅报栏中知道了曼德拉这个名字。那时他尚是一名囚犯,名字却时常与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并列在一起,最爱听黄家驹为他所作的《光辉岁月》。而最近的一次,则是他2013年12月5日逝世的消息,据说有90多个国家的政要、5000多名各界人士出席了南非政府为他举行的国葬。

  查伦·史密斯这本传记得到了曼德拉的亲自授权,生动讲述了曼德拉作为一位伟大政治家光辉而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曼德拉,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南非终身名誉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在就任总统前,他放弃报酬优厚的律师职业,积极投身反种族隔离运动,曾任非洲国民大会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以及非国大武装组织“民族之矛”总司令。他从1963起在牢中服刑28年,1993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当选为总统,此后成为上世纪90年代非洲,乃至全世界最耀眼的政治家和和平主义者。

  史密斯作为也曾投身于反种族隔离运动的西方记者,他没有以曼德拉的视角来展示世界,而是把曼德拉置于南非近50年废除种族隔离运动的大背景下来展现他的风采。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南非的民族解放事业,重点讲述了他在促进民族和解,追求平等、正义和自由的历程中,是如何主动因应时局变化而作出调整的。他曾经相信武力可以夺取政权,亲自组建了非国大的武装组织“民族之矛”并任总司令。但28年的牢狱生活,让他懂得思考,也变得平和与宽容,将他锤炼为南非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领袖——尚在狱中就努力的和政府进行接触和谈判,推进民族和解与协商,致力于建设一个既非单纯白人统治,也非只有黑人统治,全面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所有人都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的,有着平等机会的民主自由的社会。

  然而,彼时的南非早已因为种族隔离制度而陷入严重分裂,各种族之间彼此仇视,1990年在曼德拉出狱时社会上的暴力仇杀甚至一度愈演愈烈。他想要各方坐下来谈判谈何容易?其实,上世纪90年代的世界并不缺乏硝烟,北爱尔兰、南斯拉夫、中东等地仍然战火纷飞,硝烟迷漫。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他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但经受住了来自朋友和同志的质疑和批评,及时调整了斗争方式和方向,而且勇敢的伸出了和解和友谊之手,取得了敌人的理解和信任,避免了内战,最终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在南非实现了民族和解和民主变革,缔造了一个新南非。

  那么,曼德拉依靠什么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这中间有什么秘密?一般来说,革命进程中领导者个人威望的建立往往要靠个人出众的才能和真刀实枪的积累,但曼德拉显然不是。他的崇高威望来自于28年漫长牢狱生涯的与世隔绝,这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富知名度的囚犯,也将他磨砺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成为南非万千受压迫民众的最佳代表;他的力量来自于他改变既存不公平秩序的坚定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个人品质——一个能够忍受28年牢狱之苦而不改初衷的人,还有什么能够压垮他呢?这一点来讲,他和领导了印度“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一样,致力于发动人民群众众进行和平革命,以通过树立仁慈的榜样和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和解与谈判来弥合因为偏执和恐惧而撕裂的种族裂痕,消除对立和仇恨,抚平彼此的创伤,与曾经的敌人联合起来,最终实现了民族和解。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曼德拉用自己的品格塑造了现在的新南非。他本人集宽容、真诚、谦逊、庄严、责任和坚韧不拔于一身,其中最伟大的品格莫过于他的宽容与谦逊。即使面对日益严重的种族间暴力冲突,他敢于率先向敌人伸出和解之手,向曾经迫害自己的那些人,曾经在法庭上审判过他的人释放善意,通过实际行动来缓解彼此的仇恨和恐惧;他对白人和黑人一视同仁,关心患病的白人女孩如同黑人女孩儿一样;就在他获得普遍的国际声誉之后,他仍然在狱中帮助自己的伙伴刷洗马桶!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他一直在说——我从来不是圣人,即使是基于世俗对圣人的定义,我也只是个不断尝试的罪人……这为他赢得了尊重,也影响了国家,塑造了民众。

  从囚犯到总统,曼德拉用自己的善意取得了所有人的信任,用自己的努力消除了种族隔离,换来了南非的民族和解和民主转型;他也用自己的宽容和谦逊弥合了民族的裂痕,解放了黑人,也解放了白人,用自己的品格将南非塑造为一个崭新的国家,他成功了!

  《曼德拉传》读后感(六):真正的自由,是捍卫和发展自由的永恒责任

  1988年7月18日,二十多万人齐聚在英国海德公园为他庆祝70岁生日,一个仍然在铁窗后面的囚徒——他就是曼德拉。这些聚会者中男女老少皆有,肤色各异,国别不同,其中绝大多数是曼德拉入狱后才出生的年轻人。他们为曼德拉高呼,也为他涕然泪下。正所谓,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是自由。自由。

  曼德拉的传记极多,但我最喜欢查伦·史密斯的《曼德拉传》,她为我们呈现的曼德拉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宽容的人,然后才是伟大的政治家。尽管人们崇拜英雄,喜欢完美的人,但是为一个人戴上光环,乃至神圣化,都是令人反感的。我之喜欢这个版本,首先在于他展现了曼德拉作为正常人的情感,他也需要克制,忍耐,同时也会愤怒、伤心,无奈,他也会脆弱,需要安慰。如果说,人高尚的一面属于神性,那么他的神性来自他所具有的人性。正是因为曼德拉能够克服人自身的脆弱和自私,不陷在狭隘之中,不被仇恨所淹没,不被所受过的苦难所绑架,他才能领导南非人民进行和解,创建一个有进步可能的南非。

  曼德拉年轻时致力于民权运动,希望南非黑人与白人拥有同等权益,但以白人族裔主导的南非政党按“叛国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监禁五年。他秉持爱与宽容,并以圣雄甘地为自己的楷模,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斗争。然而,强权统治者绝不会因为温和的抗争方式而给予人民权利,它只会使用更加残酷的方式来镇压。这在曼德拉所领导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后同)内部展开激烈的讨论——是否要用暴力来反抗。曼德拉对暴力反抗有清醒的认识,暴力一旦开始,便很难结束。暴力不能弥合裂痕,只会使裂痕更大,甚至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这也是曼德拉长期以来倡导爱与宽容的原因。但爱,并不是软弱;宽容,并不是投降。因此,曼德拉会有这样的思考:

  在与一个其野蛮行径给非洲人带来诸多苦难的政府打交道时,继续宣传使用和平手段和非暴力主义,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吗?

  本书的作者用二战时的一则抵抗者传单给曼德拉最后选择有限暴力以理论根据……在刀剑面前精神完全没有用,但是比之只用刀剑,精神与刀剑相结合才能使我们赢得胜利……由此,由曼德拉所创立的秘密武装组织“民族之矛”开始暴力抗争——主要是破坏活动。曼德拉特别强调说:“进行破坏不会丧失生命”“破坏战略给未来的种族关系带来了希望”。1962年,曼德拉再度被捕入狱,之后他的一些同志也被捕入狱。1964年,在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审判后,曼德拉和他的同志们被以“颠覆政府”的罪名判处终生监禁,开始了半生的监狱生涯。尽管他在狱中,然而从未放弃抗争。

  监狱就是用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毁灭一个人的意志的。

  狱卒似乎从来不放过折磨曼德拉的机会,不论是他儿子遇车祸身亡的消息,还是他妻子在外面的负面新闻。总之,他们用高墙限制他的自由,用坏消息打击他的精神,用劳役折磨他的身体……试图最终摧毁他,使他一蹶不振。曼德拉深知命运的残酷性,只要一低头,你就全盘皆输。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重要的不是一个人遇到什么事,而是该怎样对待它。狱卒并不是真正的敌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是内心想放弃的那个自己。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便无人能使你放弃自己。在狱中,曼德拉学会了自我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会学会了化敌为友的方式。那些曾经侮辱和折磨过他的狱卒,也可能成为为他传递情报的人员。这一过程,使他获得了一种伟大的,强烈的,具有吸引力的人格魅力。然而,这也毫无欣喜可言,因为监狱之外的抗争双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包含着耻辱和罪恶,这是对生命的践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曼德拉出狱后当选总统才会主持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尽管曼德拉在狱中,但监狱之外的抗争无处不在。种族主义者为了打击非国大,使团结起来的反抗者(包括黑人、白人族裔、亚裔)分裂,试图派遣暗杀队刺杀,挑起大规模的暴力活动。这样一来,不但原来支持非国大的部分白人会丧失信心,支持非国大的国际社会(欧美)也会认为非国大不具备管理一个国家的能力,则权力重新回到了白人族裔掌权的政党手中。一个政党说人民没有自治的能力,必定先要制造相应的证据,以此说明他们统治的正确性与合法性。然而,统治者们显然不了解曼德拉,多年的牢狱生活,曼德拉已经懂得了协商的重要性,非国大也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完整核心领导的政党。

  民主运动在南非的发展势头已不可遏制,执政当局不得不将曼德拉释放出狱。然而,另一部分人,即在南非占据一定人口数量和拥有大量南非经济资源的白人族裔却担心起来。如果曼德拉出狱并当选总统,则占数量优势的其他有色人种必定获得普选权,届时会不会掀起对白人族群的反攻清算,会否剥夺白人所占据的优势资源?客观的说,这种担心不是毫无根据。非国大是一个流亡三十多年的政党,且从来没有获得执政权,自身的偏执一旦做出错误判断,则又是一场无止尽的流血与暴力。这样,曼德拉的导向就非常重要,只有弥合了自己和敌人之间的裂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在二十世纪提出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在一个有色人种长期遭到隔离,被限定在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的地方,遭到侮辱,长期对垒的南非,一旦非国大获得了执政权力,究竟会怎样?非洲多个国家曾经发生的暴行会在南非上演吗?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里,人民如何才能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也许,正是深味自身的痛苦,曼德拉首先向他的敌人伸出了友好的手——他们需要谈判,协商,打造一个没有裂痕的国家。曼德拉曾说:

  真正的和解并不在于仅仅忘记过去,不在于黑人的宽宏大量,不在于一方面黑人理解白人的恐惧和宽容不公平的现状……真正的和解必须建基于创造一个具有真正民主,没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社会。

  我们只看到曼德拉的人格魅力,而没有看到曼德拉在整个民族和解过程中所遭受的责难,侮辱,指摘,以及他所经历的心理煎熬。民族和解不是曼德拉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努力,是教育水平的提高,是经济的共同发展,尤其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只有大部分民众接受较高的教育,人民免于饥饿和寒冷,各种肤色的人都拥有同等权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就像他说的: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

  曼德拉任一届总统即放弃权力,为南非的领导人树立标杆。然而这并不能解决南非国内的贫富差距,贪污腐化,暴力犯罪事件……真正的民主与富足任重道远。然而,我们不必为此沮丧。真正的自由,是捍卫和发展自由的永恒责任。

  《曼德拉传》读后感(七):弥补创伤的伟人《曼德拉传》

  弥补创伤的伟人《曼德拉传》

  本月的6号曼德拉去世,让曼德拉这个名字再次传遍世界,其实曼德拉并不是一个让人争议的人物,也不需要盖棺论定,只是他的离世,还是让我们痛惜不已。

  曼德拉的一生活了漫长的九十五年,曼德拉45岁被关进了监狱,然后在监狱中渡过了漫长的二十七年,1990年出狱的时候已经72岁,1994年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75岁的曼德拉当选总统,五年后,曼德拉没有继续参加下一届总统的竞选,而且已经提前放弃非国大主席的位置,隐退以后的曼德拉,声望反而持续增加,他荣获了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在内的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荣誉称号,成为世界伟人。

  我们都知道曼德拉这个名字,可是几乎没有几个中国人能够熟悉曼德拉的具体情况,这次曼德拉的去世给了我们一个了解他的机会,短短十几天内,曼德拉的传记出版了十几本,这一本是美国作家写成的。

  南非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社会发展水平在非洲领先,这得益于从荷兰到英国的殖民统治,当然也和南非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曼德拉所在的南方是英联邦国家,种族歧视一直是南非社会的最重要问题,占社会大多数的黑人没有选举权,政府被白人控制,所以黑人和白人之间有一条深深的鸿沟,曼德拉是非国大的重要领导人,他们和政府的冲突频发,互相攻击,暗杀,使用暴力,使得南非社会处于动荡之中。政府以组织恐怖事件抓捕了曼德拉,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的确没少以暴力暗杀,爆炸等方式反抗政府的暴行,不过曼德拉却没有因此被杀害,这也得益于荷兰和英国留下的比较公正的司法体系,使得曼德拉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其实英联邦国家纷纷独立,很多都没有经历那种暴力的革命,在英国内部就有很多支持他们走向独立的力量存在,这使得这种民族的和解成为了可能。

  曼德拉也因此相信,在南非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走向民族和解,实现白人和黑人之间的和平相处。印度的甘地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相信英殖民者的司法公正,和他们和平的解决矛盾,也许是比暴力革命更好的办法,使得付出的社会成本和代价最小。否则像很多非洲国家那样用军事和暴力赶走了白人统治者,然后很多国家都陷入军人的独裁统治之中,并没有迎来和平和发展。社会反而进入更深的黑暗。

  南非的白人领袖德克勒克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他在民族冲突的九零年就毅然释放了曼德拉,显示出政治家的胸怀和远见,可以说南非的民族和解,只有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是无法完成的,绝不要忽略了德克勒克这些白人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把手中的权利让出去,比得到也许更加困难。而书中写到,当南非迎来第一次无种族限制的大选时,那光着脚没有鞋子的黑人们翻山越岭来到投票站,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几个小时,然后投下他们庄严的第一张选票,就这样曼德拉成为了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但是这并不是最神圣的时刻,最让人激动的是不仅政府承认了这个结果,而且掌握在白人统治者手中的军队,也向这位民选的总统致敬,这标志着和平的到来,标志着民族和解的开始。从此南非迎来了新的一页。

  《曼德拉传》读后感(八):勇者的光辉岁月 《福州日报》

  勇者的光辉岁月

  ——评《曼德拉传》

  ■齐祺

  自由是我们所向往的,多少人在追逐自由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这毫无争议的自由权却被种族歧视等方面镇压着,把自己的自由建立在别人的不自由之上。如何从那些握有自由权力之手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自由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曼德拉没有将此停留在思考的层面,而是切实地做下去!

  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不能指望官僚主动进行官僚制度改革。当自由的权利被剥夺的时候,曼德拉并没有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选择隐忍,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抗争。政府的血腥镇压并没有吓退曼德拉,反而更加坚定了曼德拉为自由而战的决心。为了人民的自由,曼德拉失去了27年的个人自由,但是他从未怀疑过自由将会有到来的一天。

  如今,在南非人的眼中,曼德拉被看成是国父,是南非的神,是圣人,但是曼德拉更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也曾有过对死亡的恐惧,有过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的怀疑,但他对南非人民苦难的同情让他一路坚持到底。他说:“勇敢的人不是毫无畏惧的人,而是征服了畏惧的人。”

  囚禁只能囚禁人的身体,渴望自由的心是永远囚禁不住的。在27年的牢狱生涯当中,曼德拉始终没有放弃过斗争,这也使他成为了“全球最著名的囚犯”。在出狱之后,他成为了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虽然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但是他从不贪恋权力。在当了一届总统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总统的职务,在妻子的陪同下“隐居”在约翰内斯堡,很少露面。

  从《曼德拉传》中,我看到了曼德拉为自由不懈奋斗的一生。beyond乐队献给曼德拉的《光辉岁月》,无疑是对他一生的最高评价,是的,他追求自由的岁月正是最光辉的岁月!

  《曼德拉传》读后感(九):当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意味着什么?

  南非大主教图图常被人们看作“南非的良知”,而曼德拉则被看作“南非的心”。当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这意味着什么?或者,一个人怎样就能成为一个民族的“心”?我在查伦史密斯所著的《曼德拉传》中试图寻找答案。

  深陷囹圄27载,在狱中的“曼德拉对自己一无所言、一无所为,却让人们为之感动”,这样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何而来?在书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些点滴——

  曼德拉起身,主动把手伸向作者的儿子——一位腼腆的14岁的少年,在数百人面前跳起摇摆舞。

  “在一个阶级的差别使得一些人(如保安人员、清洁工人、服务人员)隐身的社会里,曼德拉会拥抱他们,对他们嘘寒问暖。下次再见到他们时,他会想起他们,以及与他们相识时的细节。”

  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决赛当天,曼德拉身穿南非球队队服,外面还套了弗朗索瓦皮奥纳尔的6号背心球衣去看球。

  那么,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意味着要把自己的心交付众人吧。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时候,他们蜗居在翠绿的山谷里,思考反占领斗争的去向。在南非当局对黑人的镇压升级的时刻,曼德拉拍案而起,并设计了对于之后局势发展至关重要的M计划。曼德拉与非国大组织组织了1961年的大罢工,尽管以失败告终。曼德拉为此陷入痛苦的思考“在于一个其野蛮行径给非洲人带来诸多苦难的政府打交道时,继续宣传使用和平手段和非暴力主义,在政治上是正确的吗?”不久,曼德拉被捕入狱。

  细细读来,与政治相伴一生的曼德拉,婚姻似乎也与政治密不可分。与第一任妻子的分手缘于一个要投身政治,一个要信仰上帝。第二任婚姻则伴随了曼德拉的入狱生涯,曼德拉与温妮有34年的婚姻,而在一起的时间却不到4年。1998年。80岁的曼德拉迎来了第三次婚姻。与政治上的辉煌相比,曼德拉的婚姻并不顺遂。

  那么,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意味着要把个人的情爱置之一旁吧。

  书中青年时代的曼德拉的照片,并不那么“好看”,年轻气盛的拳击手和律师的一张脸,反而,老了以后的曼德拉非常“好看”,沧桑的温暖的笑容犹如阳光。从不那么好看,到非常好看,期间,曼德拉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在成为国民的信仰与偶像的同时,曼德拉曾经自问:“我离开家人,让儿女生活在没有安全的环境中,这是我做出的正确决定吗?”

  服刑期间,曼德拉的老母亲去世,他不能回去安葬。他的长子在车祸中死亡,他也不能参加孩子的葬礼。尤其残忍的是,“每次家里人出了事,我从采石场收工回到牢房的时候,都会在我的桌子上发现一张报道有关消息的报纸剪报。”

  入狱之前的曼德拉性格有些傲慢,而入狱之后,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恬淡寡欲,学会了同情和尊重地位卑微的人。

  由此,他学会了弯下腰去,听小童的低声稚语;将手温馨地搭在老妇人的肩头;同一位将仇视黑人作为自己终身使命的老夫人说话时,他弯下腰去,将耳朵靠近她的嘴唇,以免漏听了她的话。

  曼德拉之所以变得“好看”,实实在在归功于几十年的牢狱生涯,因为磨难,他的笑容中渐渐融入了普通大众所能识别与接纳的味道。

  那么,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意味着他要有足够的同情与谦卑吧。

  1985年,曼德拉坚定地拒绝了政府有条件的释放。“我不能出卖我与生俱来的权利,也不会出卖人民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当最终获得自由的那一天,也意味着更大的考验来临。在复杂的局势面前,曼德拉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但是,用因卡塔自由党资深议会议员的话来说“曼德拉专制、无情、志坚如钢。”曼德拉也在自问:“变革是否能让我们坚定地走上多数人统治的道路?这还要多久呢?”与在狱中的艰难但又极具浪漫主义的遭际相比,书中自《变革》一章所揭示的错综复杂的南非政局让人对曼德拉的境遇及能力忧心忡忡。

  现实永不是浪漫书写,正如英雄也不是理想的代言。

  那么,一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意味着他要能够承认与正视自己的局限和错误吧。

  曼德拉如是说——人们对我的期望远非我能力所及。最难的事情不是改变社会,而是改变自己。

  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曼德拉,作为一个凡人的曼德拉。

  《曼德拉传》读后感(十):序/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

  南非大主教德斯蒙德•图图

  1988年7月,即离纳尔逊•曼德拉获得自由走出维克多韦斯特监狱还有两年的时候,作为反种族隔离运动组织主席的大主教特雷弗•哈德尔斯顿提出建议:社会各界应该为狱中曼德拉七十岁寿辰举行庆生会。当时,成千上万的青年对此作出了热烈的反应,准备办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庆生会。来自英国各地的男女老少纷纷行动,聚集到了伦敦的海德公园,汇成了各种肤色的人的海洋。参加集会的人足有25万人之多,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我放眼凝视,内心深为震撼。因为,曼德拉于1963年被判终身监禁、开始铁窗生涯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大都尚未出生,既没有见过曼德拉,也没有听过他讲话,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听别人讲起过他。问题还在于,由于囚徒的照片当属违禁品,他们并不认识曼德拉,不知道曼德拉长什么样。然而他们汇集于此,向一位囚徒,是的,向一位有着道德之心的囚徒致敬。而时任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却对曼德拉极为不敬,诬称曼德拉是恐怖分子。

  曼德拉对自己一无所言,一无所为,却让人们为之感动,这是何等的非常现象啊! 曾有人忧心忡忡,担心那些集会的年轻人有可能会大失所望;也曾担心他们会发现自己心中的偶像居然是个泥足巨人。也许, 曼德拉最好呆在监狱,远离公众视线,因为距离的确能够产生美。在狱中,他起到的作用堪称卓越无比,因为他能够密切关注南非人民的斗争。如果这一事业能够获得人们更广泛支持的话,这种关注的人格化对事业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颇为冷漠的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将会很难再对他视而不见。曼德拉一旦走出监狱,其影响力就会大大减弱,这是因为他是那么富有人性、那么脆弱,非常有可能令那些人失望,因为正是他们将近乎神圣、近乎完美的曼德拉奉为偶像而崇拜。

  是的,1990年2月11日那天,当曼德拉与夫人温妮携手并肩走出维克多韦斯特监狱大门的时候,我们都兴奋到了极点。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但是我们又颇为惴惴不安——曼德拉会无愧于人们对他的信仰和期望吗?我们的兴奋之情会不会一下子跌入低谷呢?虽然全世界都跟我们一道迎接这位世界最知名的囚徒,但是人心无常, 人们对曼德拉的关注会持续多久呢? 曼德拉旋风会是昙花一现吗? 人们的兴奋点会不会很快就转移呢?

  曼德拉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现象, 因为媒体关注的热情还没有消退, 相反,这种关注的热情反而有增无减。曼德拉依旧令人称奇,而不是令人大失所望。由于多年以来当局的镇压活动和卑鄙的离间,南非这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在大多数问题上看法不一,却在一个问题上众口一词:这个所谓的前恐怖分子曼德拉,常常遭到诽谤污蔑和极端仇视的曼德拉,今天则成为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曼德拉受到几乎所有南非人的爱戴,甚至包括那些对非国大领导的政府进行最恶毒攻击的批评家们。他是南非最受欢迎的政治领导人,几乎没有人对他有过非议。1995年橄榄球世界杯决赛那天,曼德拉身穿南非球队队服,外面还套了一件弗朗索瓦• 皮奥纳尔的6号背心球衣来看球。当他出现在艾里斯运动场的草地上时,几乎全是南非白人的数万名观众突然发出雷鸣般向他致敬的欢呼声:“纳尔逊!纳尔逊!纳尔逊!”有谁会轻易忘记这一幕幕场景呢?曼德拉有把事情做正确的诀窍。这在有些政治领导人那里只会显得做作或粗俗,而在曼德拉身上,这一诀窍却证明是一种引起人民大众共鸣的方式。曼德拉在任时,邀请了南非所有政党前领导人的遗孀出席茶话会,他的魅力令她们个个折服。曼德拉身穿球衣以对南非橄榄球运动表示支持,他到南非排斥黑人主义的大本营奥拉尼亚去造访弗乌尔德博士的遗孀,这类非常举动使他赢了许许多多南非白人的拥戴。他还与种族隔离政策的代表人物、著名建筑师的遗孀饮茶畅谈(尽管他自己不喜饮茶),后来还同当年在利沃尼亚审判中审过自己的波西• 尤塔共进晚餐,后者正是当年许多人的批评对象,因为他违反惯例力主判处曼德拉死刑。曼德拉大海般的宽阔胸怀日月昭昭,令人钦佩。还有,曼德拉曾表示,如若能让博塔先生保全面子的话,他愿意陪伴被传唤的他去出席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听证会。

  曼德拉集真诚、谦逊、庄严、责任于一身。他用心良苦地一再表示自己不是什么圣人,而仅是非国大的一名普通成员,一个奉行协商一致原则的人。当年他不惧传讯接受庭审,就缘于他有高度的法律意识,而且在庭上一站就是两天而不肯坐下,籍以表示对法律的尊重。但他也会慢待骄横无理之人,即使如此也仅是为了工作,而非本性使然。毋庸置疑,曼德拉是我们南非最伟大的天赐和最宝贵的财富。上帝在我们这一历史阶段把他赐给我们,真是我们的万幸。是曼德拉将处于四分五裂的南非重新弥合。上帝真是够幽默,曼德拉在旧政权时代被一些傲慢的家伙盛气凌人地摒弃、将之看成是天下第一号恐怖分子。而现在那些人却纷纷正式或非正式造访南非,其意图无非是寻机同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政治家合影留念。有些人也许企望大地开裂,以便让我们的领导人跌入其间而消失——但我们却昂然而立,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极为优秀的人做我们的总统。

  有一位欧洲国家的首相曾极力要我劝说曼德拉在告退之前去访问他的国家。我知道许多其他国家也同样认为,如果曼德拉退休之前出访能够成行,将是他们莫大的荣幸。我所认识的国家元首中还没有谁像曼德拉一样应邀出席这么多的地区峰会,或像他那样去向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诸国的国家元首当面做告别访问。

  曼德拉留给了我们最宝贵的遗产,那就是努力奋斗,使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五彩缤纷如彩虹的南非人民 —— 团结在一起。因此,我们对曼德拉怀有无比感激之情。他给我们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我们全体人民应该努力奋斗,确保建立一个能抗击命运的社会。那将是一座独一无二、恰如其分的曼德拉纪念碑。

  写于一九九八年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wenzhaidaquan/29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