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是夜晚的伤口》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7-04-06   来源:哲理句子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哲理句子】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的读后感10篇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是一本由[瑞士]罗伯特·瓦尔泽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页数:1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一):一首没有印出来的诗

  后来,我又去察看,那首诗是在的,是我读诗太快。但也恐怕是编辑具备过的“才干”作祟。我本可以慢下来,但我读诗还是快,因为我对他人的诗是不准备记忆的,我只要快速地闪回他们的一生,并拾获。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会不会显得懒惰?我的一位写小说的朋友说:你读书虽然快,但我却是读一本,是一本。真叫人气。但我知道,我心底是服气的。

  之所以又去察看,是觉得一本书不太会轻易犯类似“白页”这样的一个错误,翻开前一页,果然,注释部分就是效劳于前一页的诗的。我把自以为的错误,贴了出来,天大的发现呢,一本书的漏洞,虽然这么做我不是为了卖弄,但体现出来的结果,是我的过失。

  在此之前,我想:这一首没有印出来的诗,可能就是整本诗集中最好的诗。这样的几率不大,但人总会被不存在的事情所吸引。而我对好诗的渴求,似乎又是无止境的。

  这本诗集给我的惊喜不大,但我仍然是喜欢这样一本诗集。看到译序中写:“在中国,罗伯特·瓦尔泽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甚至有许多人分不清马丁·瓦尔泽与罗伯特·瓦尔泽;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两人作品的命运,马丁·瓦尔泽已经有六七本译成中文,而作为文学成就更高的罗伯特·瓦尔泽却只有一本,可怜的一本。”

  再分享几句诗出来:

  我只知道这儿很安静/脱离所有的需求和活动/感觉很好,我可以休息/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幽会》

  读这一本诗集时,我是无业,不准备即刻去寻找一份工作维生,所以终日待在一家麦当劳里,看书,喝一杯饮料,一待就是一整天。我想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种浮游。虽然“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很酷,但是如果我来写,我会写一种事物,仍然可以权衡我的时间。这样一首诗,会显得有定力。一首使人发散、轻松的诗很好,但我越来越看中诗歌的内在定力。像一个高手,深厚的内功一类的事情。

  瓦尔泽后来写在纸片上的诗歌片段:“我希望无人再成为我/只有我才能忍受自己/懂得多,看得多/却保持沉默,近乎一无是处。”我想他这么写的时候,一定是处在非常痛苦、棘手的一个心理阶段。

  “各种伟大的艺术早就在漫长的往昔完成。”这是诗集作者瓦尔泽说的,奈保尔也在小说《米格尔街》中写过:往昔是深邃的。现在的创作活动,看起来总是很困难。文学、艺术的迷宫要追溯,我们却如同一根针驶入大海。真正的创作者,而不是一些畅销书作者。也非褒贬畅销书作者们,他们是流行意义里的一种象征。

  作为一个不懂流行的人,自然无法衡量,而我是说那种打磨句词的人,召唤“文学中的神来之笔”的写作者,写作时,像老马拉车般,有一点苦难,如同圣徒。我又想到杨树,专注于叶子的树木,具备良木的气质,引人偶尔为之的振奋。虽然我不懂树,不知道更多的草木之名,但我还是在《幽会》一诗的空白处写下一句:在这个无所事事的夏日,只有杨树可以衡量我的时间。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二):你可知,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01

  读到过很多有关月亮和夜晚的句子,有的暖到我心底,有的美到骨子里,有的伤感,有的欢喜。

  就像乔一在《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中写到:“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乔一这句真是最暖的表白,暖到心底,每个字里都能看见她和”F君“的恩爱。

  海子曾说:“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又是何等的凄美,美到骨子里,一句”我只想你“,足以表达一切。

  除了美的,暖的,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伤感孤寂。孤独一人,自斟自饮,举杯邀明月,与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左右。

  对了,还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声音衬托山里的幽静闲适,寂静欢喜。月亮从云层中钻出来,鸟儿从睡梦中醒过来,不时地呢喃,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的水流声。

  可是,关于月亮和夜晚的句子,没有一句像我前天读到罗伯特·瓦尔泽诗歌中这句:“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所有星星都像血滴。”一样,让我神经紧绷,眉头紧锁,掉下眼泪,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一幅画面,还久久不能忘记。

  02

  其实,我之前不了解这个诗人或者说作家,之前我特别喜欢泰戈尔的诗。无意中读到罗伯特·瓦尔泽的诗《在办公室》,而“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正出自于这首诗。

  当时我只是特别喜欢这句话,还没好好理解作者整首诗表达的意思,记得我发了个微博说,好喜欢这句,写得这么特别,我爱上里这个作者。

  第一次,有人在描写月亮的时候,说它是夜晚的伤口,而星星都像血滴。我的第一反应是,罗伯特·瓦尔泽真的是“脑洞”很大啊,能把不相关的月亮和伤口,星星和血滴联系起来,然后就是一会儿的安静思考。

  我在想,到底真的是作者的脑洞打开,想象力丰富,还是这就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和生活体会。如果是作者当时的感受,而她这又是经历了多大的挫折,苦痛,才能把悲伤写得如此形象,感觉万物都可以借一表达感伤,可谓,悲至极。

  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诗人,能写出很多悲伤无奈又如此美的句子。而读完罗伯特·瓦尔泽的诗集,才发现,他写的就是自己啊,他自己的生活啊。坎坷崎岖的经历,有点绝望的人生,而他一直坚持也热爱的是写,不断地写。

  03

  罗伯特·瓦尔泽14岁时就离开学校,在银行见习。16岁经历母亲去世,之后演员面试失败,父亲去世,而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在精神病院离开人世,一个死于自杀。

  后来,罗伯特·瓦尔泽在伯尔尼公共档案馆担任助理档案员,然后生活并没有平静,1929年他被邻居投诉,说他出现了精神病症状。

  这只是坎坷的一部分啊,他向玛格丽特·夏凡纳求婚被拒,后来向他姐姐的两个女邻居求婚,还是被拒,别人说他有精神病。他被诊断出患有遗传性抑郁症,然后住进了瓦尔道精神病院……

  还有他在情感上的折磨,他向玛格丽特·夏凡纳求婚被拒,后来向他姐姐的两个女邻居求婚,还是被拒。在身体和情感上一再遭受挫折,我也难以想象是怎样的苦痛。

  在他文学之路上,也并不平坦。虽然有生知之年,出版了很多作品,小说,诗歌…为了写作,辞职去银行稳定的工作。还遇到出版商中断预付稿酬,和大作家弄得不欢而散…

  后来,他为了生存,干了很多底层的工作,低薪又辛苦,还要忍受疾病的无情折磨。在1956年冬天,罗伯特·瓦尔泽午后在雪地中散步中去世。

  正如这句:能够找到一处地方,可以衣食无忧地写作,一直都是瓦尔泽的梦想,同时也是许多写作者的梦想。只是生活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04

  也正是他的曲折经历,成就了他。虽然他曾在写作和疾病之间痛苦地针扎着,我想他在精神病院的那段时间应该是最难熬的吧。

  罗伯特·瓦尔泽曾说:“我不想写了,我想在这儿发疯。”而,也正是由于疾病让他有着异于常人的感知力吧,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

  就像《潜水钟与蝴蝶》的作者法国ELLE杂志总编辑尚·多明尼克·鲍比一样,也是经历了巨大的病痛,在患有急性中风后所创作的巨作。

  他突然中风,苏醒后发现,自己全身都不能动弹,只有左眼皮可以眨一下。他在医院中写成一本关于自己的回忆录,也就是后来出版的《潜水钟与蝴蝶》,最后拍成电影,为人熟知。

  05

  看完罗伯特·瓦尔泽的经历,再去读他的诗,就好像走进了他当年的生活。

  早期的抒情《在办公室》、《恐惧》、《灰暗天空下》、《怯懦》…写于比尔的诗《春天》、《十月》…写于伯尔尼的诗《我看落叶的方式》、《抱怨的缓解》、《沉思》…跟着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经历,想法和情绪的变化…

  后世,很多人夸赞罗伯特·瓦尔泽的文章,说他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苏珊·桑塔格,赫尔曼·黑塞也在其中。

  而我,不想去想他现在有什么样的头衔和光圈,我只想在他的文字里和他交流,去感受时而深沉犹豫,有时又轻松的笔调。在苦难子里“熬”出来的文字,总是能让人热泪盈眶,经过历史长河”筛“出来的诗句,总是让人感受到文字的真诚厚重。

  从罗伯特·瓦尔泽在《在办公室》这首诗中塑造的渺小又无奈的可怜小职员的形象,大概就是他自己在银行工作时候的样子,在到《美好》中看他关于生活的总总感悟。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句:“月亮是夜晚的伤口,每颗星星都像血滴。“,我想,这值得去慢慢品尝,和深深思考。

  PS:

  《在办公室》

  月亮与我们一样。

  他看起来像个可怜的店员

  在我老板严厉的目标下

  憔悴。

  我尴尬地挠着脖子。

  从来没在生活中

  经历过持久的阳光。

  我的缺点就在技能;

  继续挠着脖子

  在老板眼前。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每颗星星都像血滴。

  虽然与幸运之花无缘,

  我确因它而谦卑。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以此文献给伟大的作家罗伯特.瓦尔泽。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三):几处中译与英译原文对照

  此诗集系英译版转译而来。网上少见英译原文,在此列举仅找到的几处以供对照,不作评论。给三星是因为只有评价后才能发表评论。

  -----------------

  这就是我说话的方式,哦,它仍然

  呈现在我红热的脸颊上

  我现在负重回家。

  That"s how I spoke, oh, it still

  hows on my hot cheeks

  I"m now carrying home.

  -----------------

  多么小的生命在这儿

  还有这么多的虚无。

  天空厌倦了光,

  把一切给了雪。

  两棵树彼此,

  点头哈腰。

  云朵舞动着穿过

  静默的世界。

  How small life is here

  and how big nothingness.

  The sky, tired of light,

  has given everything to the snow.

  The two trees bow

  their heads to each other.

  Clouds cross the world’s

  ilence in a circle dance

  -----------------

  你看见穿过草地

  从雾中飘来的死气了吗?

  我渴望一个家,

  我从来没有家,

  不抱任何希望

  我能否抵达它。

  这样一个家,从未碰到,

  我满怀永生的

  渴望,像草地一般枯萎

  于雾中飘来的死气里。

  你看见我满是担心地穿过它了吗?

  You do see me crossing the meadow

  tiff and dead from the mist?

  I long for that home,

  that home I"ve never had,

  and without any hope

  that I"ll ever be able to reach it.

  For such a home, never touched,

  I carry that longing that will

  ever die, like that meadow dies

  tiff and dead from the mist.

  You do see me crossing it, full of dread?

  -----------------

  他们不应握紧拳头,

  我的渴望在向他们靠近;

  他们不应充满愤怒地站在那里,

  我的渴望在胆怯地向他们靠近;

  They should not clench their fists,

  it’s my longing that’s drawing me near to them;

  they should not stand there full of rage,

  my longing is timidly drawing near to them;

  -----------------

  所有书都已经写成,

  伟绩似乎已全部完成。

  他美丽眼睛看到的一切

  源自早先的努力。

  房屋,桥梁和铁路

  有一些相当瞩目的东西。

  他想着冲动的雷欧提斯,

  罗英格林和他驯服的天鹅,

  各处伟大的艺术早就

  在漫长的往昔完成。

  您看见他独骑穿过田野。

  人生像小船停在河边

  不能再摇摆漂荡。

  All the books had already been written,

  the deeds had seemingly all been done.

  Everything his beautiful eyes saw

  dated back to earlier efforts.

  The houses, bridges, and the railroad

  had something quite remarkable about them.

  He thought of the impetuous Laertes,

  of Lohengrin and his gentle swan,

  and everywhere great art had already

  een achieved in times long past.

  You saw him ride lonely across the fields.

  Life lay by the riverside like a boat

  o longer able to sway, to drift.

  -----------------

  他悄悄地挥动帽子

  然后离开,他们议论着行人。

  撕下树上的叶子

  然后离开,他们说起烦躁的秋天。

  她笑着把爱心施予

  然后离开,他们提到女王陛下。

  晚上有人敲门

  然后离开,他们说着伤心之事。

  哭着,他指向自己的心

  然后离开,他们说起那个可怜人。

  He quietly waved his hat

  and left, they say of the wayfarer.

  It tore the leaves off the tree

  and left, they say of the harsh autumn.

  miling, she shared her mercy

  and left, they say of her Majesty.

  At night it knocked on the door

  and left, they say of heartbreak.

  Crying, he pointed at his heart

  and left, they say of the poor man.

  -----------------

  这里很安静,感觉很好,

  草地清新而纯净,

  阴凉处,阳光

  像乖巧的孩子。

  我的生命在这里

  消融于强烈的渴望中。

  我已说不清渴望,

  我的意志在这里消融。

  外表平静,内心涌动,

  暖流串联我的情绪,

  我糊涂了,一切都糊涂了,

  但这一切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我不再想听任何抱怨,

  但在纯洁而梦幻的房里

  还有些温和的抱怨,

  再次让我一无所知。

  我只知道这儿很安静,

  脱离所有的需求和活动,

  感觉很好,我可以休息,

  没有时间权衡我的时间。

  Here it"s quiet, here it feels good,

  here the meadows are fresh and pure,

  and a spot in shade and sunshine

  like well-behaved children.

  Here the strong desire

  that is my life dissolves,

  I no longer know desire,

  here my will dissolves.

  I"m so still, so warmly moved,

  I don"t know, it"s all confused,

  yet everything"s been proven wrong.

  I no longer hear any complaints,

  yet there"s complaining in the room

  of such a soft kind, so white, so dreamy,

  and again I"m left knowing nothing.

  I only know that it"s quiet here,

  tripped of all needs and doings,

  here it feels good, here I can rest,

  for no time measures my time.

  -----------------

  世界就在一小时里,

  突然地一无所缺,

  嘿,我总是不知道

  供我休息和睡觉的世界在哪里。

  The world is inside an hour,

  unaware,

  ot needing anything,

  and, oh, I don’t always know

  where it rests and sleeps, my world.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读后感(四):伤口

  本书收录了20世纪上半期瑞士作家、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瓦尔泽的诗歌60多首。瓦尔泽的诗作中,既有对艺术品的评鉴,也有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诗,有许多诗作是瓦尔泽做底层工作的所见所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情绪的变化。

  罗伯特·瓦尔泽( 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的大师,在欧洲同卡夫卡、乔伊斯、穆齐尔等齐名。在世时读者稀少,被《洛杉矶时报》认为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受到卡夫卡、本雅明、黑塞、穆齐尔等诸多作家推崇。

  划过静夜的暗星

  一

  在多年以后才被解密的罗伯特?瓦尔泽写在各种随手得来的纸片上的“微缩作品”中,有这样一个诗歌片段:“这就是我所说的无声夜晚/一个不在乎星星的夜晚。”

  无疑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社会始终是作家最好的学校,犹如多年以后那个辍学的“寄生虫”诗人布罗茨基一样,罗伯特?瓦尔泽也早早结束学校教育,踏入社会,开始养家糊口,这也是作为一个多子女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所必会面临的情况。可是在他的心里,却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这成就了他,也毁了他。他后来拒绝在银行的稳定却单调的工作,不能不说,是心中的那个文学之鬼在搅动的结果。

  作为笔者眼中的20世纪德语文学四大天王(瓦尔泽、穆齐尔、卡夫卡、布洛赫)之一的瓦尔泽,是四人当中命运最悲惨的。

  虽然瓦尔泽以他的小说和散文在20世纪末重新震撼欧美文坛,一如二战后的卡夫卡。但最初他却是以诗登上德语文学舞台的。

  1897年,19岁的瓦尔泽开始写诗,并开始尝试投稿,他运气不错,作品很快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出来。

  初试啼音的作品立即得到著名的瑞士评论家威德曼的赏识,瓦尔泽受邀去威德曼家做客,此场景堪比几十年前发生在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见别林斯基的事情,瓦尔泽后来还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威德曼》的散文来怀念这一相见,毕竟这是他一生中不多的留下美好回忆的时刻。从此之后,命运便开始捉弄起他来了。威德曼在1911年去世。后来瓦尔泽去柏林投奔哥哥,结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作家和出版商,眼看将功成名就,可是却由于自己性格的问题,他在聚会上和知名的德国剧作家魏德金德弄得不欢而散,也得罪了很多其他人,于是出版商开始中断预付稿酬。就在生活面临困境之时,他却再次转运,遇到了好心而富有的女房东,不但免除他的房租,还给他介绍工作,资助他的生活。正当瓦尔泽感觉生活重新步入正轨,文学梦想又能够继续之时,女房东却突然去世,瓦尔泽顿时失去经济来源。

  他为了生活开始做各种工作,他做发明家的助手、富翁的管家和作家的抄写员,干各种低薪工作,和洗衣女工恋爱。这些不但暂时缓解了他生活上的困难,也启发了他的写作,正因为这样的生活,他小说中的人物,通常不是仆人就是管家这种小人物。

  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虽然在一些文学前辈的帮助下,瓦尔泽参加了一系列的文学聚会和文学读书会,可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他因发表文章结识了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而霍夫曼斯塔尔也有意提携这位文学后辈,邀请瓦尔泽参加由自己主编的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可瓦尔泽却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在一次聚会上,居然建议霍夫曼斯塔尔不要那么有名,说出这样让人下不了台的话,两人的关系当然无法维持下去。

  向女教师玛格丽特?夏凡纳的求婚被拒,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失败对瓦尔泽的打击是致命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他体内早已潜藏的精神病遗传基因。可我想,如果没有被拒,他大概也会像卡夫卡与更早期的克尔凯郭尔一样,会选择撕毁婚约。

  能够找到一处地方,可以衣食无忧地写作,一直都是瓦尔泽的梦想,同时也是许多写作者的梦想。只是生活总是需要付出代价。

  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中,瓦尔泽是没工作的,靠家里人养活。后期进入精神病院后,更是完全要依靠姐姐的照顾。幸亏他是生活在瑞士,如果是在苏联,简直要被当成寄生虫的典型代表投进古拉格了。

  为了换个心情,他开始尝试用铅笔写作。而这也使他写作的字体越来越小,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必须用放大镜来解读他写在报纸、明信片和日历等一切可以随手得到的纸片上的那些文字。

  大概是由于上次求婚失败,他突然有点不正常了,他向姐姐的两个女邻居分别求婚,这让人把他当成疯子,并向瓦尔泽的姐姐抱怨,姐姐只好带着瓦尔泽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人难以承受,他得了家族遗传性的抑郁症。

  可以说疾病让瓦尔泽备受折磨,可正是这疾病让其具有异于常人的感知力,而这种感知力又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

  最终他被送入精神病院,在写作与疾病之间挣扎,他说:“我不想在这儿写了,我想在这儿发疯。”

  当代德语作家塞巴尔德(《奥斯特利茨》的作者)曾撰文点明瓦尔泽作品中的绝望,而这也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他亲历了多位亲人的离世,其中包括他的两个兄弟,一个自杀,一个死于精神病院,可以说死亡的恐惧一直就笼罩在瓦尔泽的头上。

  二

  在对瓦尔泽的诗艺产生影响的名单中,有海涅、特拉克尔、荷尔德林和莱瑙,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特拉克尔,除了两人在经历上的相似(如都被人视为精神病),还有诗歌理念上的契合,两人都特别擅于把自己的情感渗透进那些风景诗中。

  瓦尔泽的诗作可以算是小诗或轻体诗,早期的诗作是很短的诗行,每行的字数也很少,但这些小诗却很迷人。

  瓦尔泽后来写到关于他的早期诗歌的创作动因:“我读诗,然后想到,我应该写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它就像其他事情一样很自然地发生了。我经常问自己是怎么开始的,答案是,它抓住我,带走我,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写的是一首诗,它是一种既有金色前景却又让人担心绝望的混合物,永远处在半恐惧半喜悦的状态。”

  瓦尔泽的诗作中,既有对艺术品的评鉴,如《在杜米埃画作的背后》,也有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诗,如《高雅艺术》和《游行》。

  但更多是那些风景抒情诗,光是以季节为题的就囊括了春夏秋冬,最后还来了一首《四季》来作为总结。

  还有许多诗作是瓦尔泽做底层工作的所见所感,如《酒吧即景》《在办公室》和《档案管理员》等。

  和另一位默默无闻的小职员费尔南多?佩索阿一样,瓦尔泽也极度痛恨自己干的工作,在诗作《在办公室》中,他就塑造了一个办公桌前的可怜小职员的形象。

  瓦尔泽的诗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的情绪的变化,从《抱怨的缓解》到《恐惧》《怕》《怯懦》等。而在《故事》《她很无聊》和《我的五十岁生日》中,瓦尔泽隐含地表述了自己的情感经历。

  如同在其代表作品《散步》中强调散步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重要性一样,瓦尔泽在其诗作中也充满了散步中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感,例如在《前进》中就不断地重复一句“我负重前进”来完成整首诗的情感倾诉。

  瓦尔泽更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各种人生感悟,如在《美好》中,他写:“激情不再流行/而美好的事物从哪里来?”

  在后来写在纸片上的诗歌片段中,他更是对未来的后辈提出告诫:“我希望无人再成为我/只有我才能忍受自己/懂得多,看得多/却保持沉默,近乎一无是处。”

  三

  瓦尔泽曾多次在文章中表达过,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无名,渴望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遗忘。不知是上帝作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在其生活的时代,他的确实现了这个梦想。大概是因为他在写下那些作品的时候,也知道由于自己作品过于超前,可能就要忍受长时期的蒙尘境遇。

  在某种意义上,罗伯特?瓦尔泽是作家中的作家,只有那些从事写作事业的人才能够欣赏他的作品,这从他的众多作家粉丝中可以得到验证,不但与他同时代的赫尔曼?黑塞、斯蒂芬?茨威格、弗朗茨?卡夫卡、本雅明、霍夫曼斯塔尔和罗伯特?穆齐尔等人推崇他的作品,且后世的作家如塞巴尔德、库切、彼得?汉德克、苏珊?桑塔格、盖伊?达文波特和恩里克?维拉-马塔斯等人也对其作品极为推崇。

  瓦尔泽甚至被有些研究者称为克莱斯特与卡夫卡之间的桥梁。马丁?瓦尔泽也曾说过,罗伯特?瓦尔泽和弗朗茨?卡夫卡就是最亲密的双胞胎兄弟。在卡夫卡写作初期,他就经常与其挚友——也是对其作品出版有最大帮助的人——布罗德交流对瓦尔泽作品的看法,从后来布罗德的记述中,可以得知卡夫卡无比欣赏瓦尔泽。布罗德和两人都有交集,而且两人的作品都曾由布罗德主编的杂志公开发表。只是两人颇有点像19世纪俄国的两位文学天王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都知道对方,有共同的朋友,却没有相见或书信往来。

  穆齐尔作为另一个不被当时的文坛所欣赏的天才,也非常推崇瓦尔泽的作品,这大概是出于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穆齐尔曾评论瓦尔泽是飘浮在邪恶世纪中的一个轻灵而天赋异禀的灵魂。

  作为20世纪美国最善于发掘被忽视的外国天才作家的伯乐——苏珊?桑塔格,在瓦尔泽的作品被引进到美国后,也慨然发文大力推介。

  可惜,在中国,罗伯特?瓦尔泽始终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甚至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分不清马丁?瓦尔泽与罗伯特?瓦尔泽,常常想当然地认为两人是同一人。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两人作品的命运,马丁?瓦尔泽的作品已经有六七本译成中文,而作为文学成就更高的罗伯特?瓦尔泽却只有一本,可怜的一本。这不能不说是中文读者的遗憾。

  在办公室

  月亮与我们一样。

  他看来像个可怜的店员

  在我老板严厉的目光下

  憔悴。

  我尴尬地挠着脖子。

  从来没在生活中

  经历过持久的阳光。

  我的缺点就在技能;

  继续挠着脖子

  在老板眼前。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每颗星星都像血滴。

  虽然与幸运之花无缘,

  我却因它而谦卑。

  月亮是夜晚的伤口。

  树林

  他们不应握紧拳头,

  我的渴望在向他们靠近;

  他们不应充满愤怒地站在那里,

  我的渴望在胆怯地向他们靠近;

  他们不应准备像恶狗般突袭,

  好像想把我的渴望撕成碎片;

  他们不应用宽大的衣袖吓唬,

  那只会让我的渴望备受折磨。

  他们为什么会突然改变?

  我的渴望作为伟大而深刻的存在。

  无论多么困难,多么凶险:

  我必须抵达他们那边,我已经在那里。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zheliwenzhang/244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