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7-05-14   来源:哲理句子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哲理句子】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10篇

  《心有欢喜过生活》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一):永远的林清玄,永远的禅

  喜欢林清玄的文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从读到他的文章时候,就开始喜欢了,并且一直关注着。尽管在青春年少的时候,有些文章并不是读得很懂。就把他的文章收藏着,在以后的岁月里,反复阅读。

  林清玄,连续十年上榜“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作品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35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很多人喜欢林清玄的文章,大概都是喜欢他摹写散落在生活各处的禅机,持续给读者带来清雅的享受和禅意的领悟。

  何谓禅? 佛教常常鼓励人要参禅,其实“禅”并非佛教所专有,禅是每一个人的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当然也就应该每一个人都有“禅”。 修禅是对自己身心的改造,其目的和作用,是提高自己的生命能量,增长自己对事物的真实觉知。

  和很多书友一样,我也热爱写作。林清玄在这本书的自序《作家的幸福》中写到了作家的三种努力和深深的禅意:“作家为了什么幸福而努力呢?首先,是不断地寻找思想的更高境界。就像爬山一样,从山谷到山腰,再从山腰到山顶,每一阶段的体悟与风景都是不同的。一般人的思想锻炼都是到学校毕业就结束了,作家不同,他可以一直向上攀登,直上高峰。——这正是禅说的“高高山顶立”。其次,作家的幸福来自不断探索心灵更深的可能。特别是散文作家,因为写作,必须每天面对、整理、回观自己的心,一点一点地深入,如实地看见自己的心。由于每天静视自心,所以能自反而缩,一往无悔,在众声寂寂之时,维持自己的高音;在众声喧哗之时,还努力唱出清明之音。——这正是禅说的“深深海底行”。作家的第三种幸福,是能与有缘的人分享人生。我有许多作品被收入小学的语文课本,像《和时间赛跑》……二十年来,读过我文章的孩子何止亿万?这些作品,有些是三十年前写的,有些是一二十年前写的,现在却能和无数的人分享,长夜思及,每每令我感动不已!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工作,会比作家幸福呢?——这正是诗人所言“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这三种深刻的幸福,使我能不懈地创作,希望不仅自己有正能量,也能为读者提供正能量,使读者在崎岖的人生路上,有欢喜的心去生活、去闯荡。”

  反复阅读,想起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异曲同工!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林清玄的《心有欢喜过生活》,紧紧围绕“欢喜心”,集结林清玄备受好评的经典作品53篇。在清雅文字和禅意插图的引领中,重探生活原味,启发心灵的敏锐。

  在《常想一二》中,他告诉朋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生命里面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两成是如意的、快乐的、值得欣慰的事情。如果我们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两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在《鳝鱼骨的滋味》中,他感悟:“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这样的文字,滋养着我。

  每天读一段林清玄,修一次人生的禅。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二):摘记:心有欢喜过生活

  1. 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一分高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

  2. 找一天对自己说:“我今天下午只要做听音乐这件事。” 或者种花,或者散步,或者读书,或者深呼吸,然后把半天或一天都沉入那件事情的专心之中,让自己融入,放松我执,那么必然可以得意于言外,得鱼而忘荃。

  3. 电影理论大师爱森斯坦说:许多人都以为是悲剧使我们流泪,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有流泪的需要,这世界才产生悲剧。

  4. 打开生命的绳结,最好的方法是把时间和空间等同对待,打破过程与结局的界限,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也就是回到眼前来,使每一刻都变得丰盈而有价值。

  5. 我把“歹竹出好笋”解释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定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才会长出好的智慧芽苗。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最好的办法。

  6. 宗宝禅师:事来时不惑,事去时不留。

  7. 道悟禅师: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8. “下一次我一定对更少的事情采取严肃的态度,我一定要放松,我一定要使自己更柔软灵活,我一定敢去犯更多的错误,我一定要冒更多的险,我一定要做更多的旅行。我一定不要其他什么东西,只要尝试那些片刻,一个接一个,而不要每天都活在未来的几年之后。我一定要跳更多的舞,我一定要坐更多的旋转木马,我一定要摘更多的雏菊。”

  9. “尽可能尽心地去过这个片刻,不要太理智,因为太理智导致不正常。让一些疯狂存在你心里,那会给予你生命的热情,使生活更加充满朝气;让一些无理性一直存在,那会使你能够游戏,使你能够有看游戏的心情,那会帮你放松...不要等到下一次。” (印度修行者奥修《般若心经》)

  10. 我们对生命如果还有未完成的期盼,此刻就要去融入它,不要寄望于渺茫的来生。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三):心灵感悟

  读完林清玄的“心有欢喜过生活”,感觉就像是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一个好朋友和你对坐,一壶清茶,你们可以慢慢的聊,而在聊的光阴中,我们都得到了满足。

  其中一片散文《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有意思,什么是清欢呢?就是清淡的欢愉,它是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热爱。正如你对山野菜的品味胜过了山珍海味,对路边的石头比钻石更看出了滋味,对林间鸟鸣的声音比提笼遛鸟更有多的感动。但现代人多是很难寻到的,终日为生活奔波,哪里找寻清欢,倘若可以有时间找,又是很难寻觅可以清欢的场子,有了场子,还要有可以一起登对的人。

  《随缘与任运》中谈到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商品,任何人偷走了我的时间都等于偷走了我的生命。是啊,时间是我们一生中宝贵而唯一剩下的东西,有些人有些事值得我们去花费,比如亲人爱人朋友和吃饭睡觉,而有些人我们便可以取舍,无意义的social也是在浪费生命。正如《得意的一天》中写到:“春华难得,夏叶难得,秋实难得,冬雪难得,生命的每一天都很难得。

  印象颇深的则是《过火》,是在弟弟死后他自己独自完成小镇的过火仪式,虽然很痛苦和害怕,作者最终还是完成了,我们一生要经过多少火呢,爱离别,求不得,放不下,但我们依旧要自己孤独地走过。生命的历程就是在水上写下的,不能长驻,不能翻回。万事皆有因缘,慧心看世界。

  20160522

  Life is so hard and short, but we need go forward to seek beauty and hope to forget sadness.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四):心有欢喜过生活

  一开始看见《心有欢喜过生活》这本书的时候,看见书面上有一个小和尚打着雨伞,所以给这本的定义为禅意美文。其实这本书也正如我所定义的,确实很多不错的散文,这个时代散文好像已经不多见了。很多人没有读散文的爱好,也没有读散文的心境,以至于散文成为高雅的东西被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说起所有的文中还是散文最优美,给人一亲信自然的感觉。

  在大陆内地,人们所熟知的是朱自清,而林清玄在台湾就像朱自清在大陆的影响力一样。林清玄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有禅意的散文,这和他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分不开的。32岁的为了参透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在深山修行三年,悟道人生哲理。 35岁出山,又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在台湾被多次选为高考的作文题目,使得他的作品有很深的的校园基础,许多学生都很爱读他的作品。

  漫长的一生充满苦难,不如就当成游乐场,总有值得庆贺的,心所要的不是足够多,是足够欢喜。看似简单的人生领悟,却蕴含无限的哲理,看似简单却不知道我们这些当局者要悟多久才能明白这样的道理。正如书名所起的那样《心有欢喜过生活》。说白了就是痛苦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的过一天呢?我突然发现越是简单的道理好像做到却越难。

  有句话叫: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所谓的见过大世面,不过是会讲究、能将就。身心安顿,烦恼平息,放下以后才能更加澄明,心若香茗静听花开,便会处处莲花开,以爱为灯则总有群星在天上。与转动的世界处在一种和谐的状态,活得自在、积极、愉悦、明朗,同时不失去为理想奋斗的勇气。我心躁动无法安心,但是翻开这书本一页页强制自己看下去就觉得世界安静了,自己无明妄动法论有多么的可笑,心境了一切就好了。

  我合上这本书,深深的呼吸了一下周围的空气,自己担忧的心不在跳动的那么快了,因为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了,我还有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就不怕结果有多么糟糕了 。要是一路顺利,那么就不可能是美好的人生,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打败自己,破除六欲,人生这样过去才能够精彩。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五):心要像伞,撑得开,收得起来。

  所谓见过大世面,不过就是能讲究,肯将就。

  读书是最为廉价的贵族生活。

  过了这么多年,想起来以前看过的林清玄的文章,还是停留在哪几篇,劝人要豁达,要眼界开阔,要从容面对。当年不太理解,只是觉得文字很美,意境优雅,在写考试作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受过一些影响。

  以前记得冯唐说过,文字是讲究童子功,说年少时候看什么书,还有天赋带着一个人写字能写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挺有道理。林清玄的文章为什么一代人一代人读,我想和他的写法很有关系。他就像个智慧老者,说什么都是云淡风轻,悲天悯人地,感动着读书的那个人。

  他的文字就有一种吸引力,谈着谈着就让人进入的作者的情景。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六):《心有欢喜过生活》:凡俗多禅,身心安顿

  文/吴情

  凡俗日常有一种潜在的影响:一日三餐,饮食男女之外,我们会不经意忘却人生真正的意义,忘却出发的心情,甚至忘却最终归宿。生活越忙碌,也便盲目,前者“亡心”,后者“亡目”,林清玄如是说。对已进入或即将进入职场或某一组织的你我而言,如何在麻木的生活之外,妥善安放个人的身与心,找寻并准确把握生活的奥秘与本质,重要且必要。

  然而,当我们习惯躲藏在自我的舒适区(也是心灵缺少敏感的区域),这样的找寻并不容易。从出生到青年,从童稚到成熟,我们总在摆脱最初的纯真,追求那些属于“现代人的欢乐”:“到油烟爆起、卫生堪虑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到黑天暗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到乡村野店、胡乱搭成的土鸡山庄去豪饮一番”,“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方城之城,永远重复着摸牌的一个动作”等等。殊不知,这些愈发复杂的所谓“闲适”或“享乐”,其实早在无形中浑浊了我们清澈的灵魂。

  一个“清”字,构建了魏晋人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或概念。在《清欢》一文中,林清玄先生触及了国人的困境:欲求简单而愈复杂,欲求安静而愈喧闹。而这份“简单”与“安静”,正是不可多得的“清欢”。所谓“清欢”,接近“清淡的欢愉”,是“来自对平静简朴生活的一种热爱”。而它,既能使人辨识出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又鼓励人们主动抛弃对功名利禄的执着,珍惜生命中的简单与美好,“少思八九,常想一二”。

  佛家谓人生本苦,但并非消极对待现实人生。苦乐相伴,本是常态。苦中有甜,甜中有苦。人生一世,爱憎别离,生老病死,欲达超脱,必须修行。所谓修行,身体为次,修心为先。养性不易,修心更难。心非指物质性的心脏,而是精神层面上的意志、思想、素质和内涵。在《心有欢喜过生活》中的多篇文章里,林清玄先生以细枝末节思及人生,进而表达禅思。在他看来,修行全在“觉悟”,“所谓‘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不幸的是,在今天,“很多人看不见自己的心”,任由自己被商品给裹挟,被物质给封杀,“掉进欲望的泥沼”。

  在林清玄先生这里,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应该控制欲望而非被欲望钳制。因此,必须觉悟,其一,“要尽可能地把所有时间和空间都留给那些重要的事情”,人生有限,不可浪费光阴;其二,“你必须认识到,世俗的事物并非无价”,“即便是处于人生低谷,也要时刻保持浪漫精神”;其三,“不要失去对真实价值的认知”,个人的价值不由劳动市场,而由你自己决定;其四,“要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既要悦纳自己,也要宽容、尊重别人。另外,记得努力回归本真、单纯的心理状态。

  林清玄少小离家,在社会打拼之时,“曾经在餐馆当过服务生,做过码头工人,摆过地摊,还在洗衣店里熨过衣服,甚至还杀过猪”。然而,“作家梦”始终在他胸口中猛烈地燃烧着,并最终伴着勤奋和才华使他誉满华文世界。不过,对于过往,林先生并非满坏愤懑与怨恨,而是代之以感恩与悲悯。过去的苦,而今早已不存,往昔之乐,却时时滋润着游子的心田。或许,林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非敏锐多思的文字,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以及抱着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才智和慧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七):时时保有欢喜心——《心有欢喜过生活》有感

  ——《心有欢喜过生活》有感

  俗话说得好:“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又如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些观点都无不在告诉我们生活有的时候我们不要钻牛角尖,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听到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人不能屈服于生活的压力,不能屈服于困难和挫折,生活是不能将就的。例如我之前就看过的一本书《生活这件事,再难也别将就》,里面的主旨就是我们要活的要有意义,而这个的衡量标准就是我们不能够向生活妥协,要一往无前的奋斗,要争取。

  这两种说法到底谁对谁错呢?其实都是对的,人在世上要拼搏这是好事,但是现在的我们往往容易走极端,拼搏过了头,君不见如今的“过劳死”等案例屡屡见诸报端吗?所以,在你不松懈的同时我还是建议可以试着适当放松一下心情。这本《心有欢喜过生活》的作者林清玄就是以散文见长,其文字就如清泉一般沁人心脾,适合我们减压修身养性时阅读。他的文章就如书中的自序所写的那样多次引入中考试卷,可以看出其文章水平。

  本书分为六辑,主要收录了作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以及选入课本的一些文章,虽然大标题从‘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到‘放下过后更澄明’,从‘心若香茗,静听花开’到最后的‘总有群星在天上’,看起来范围相当宽泛,但是细品每篇文章,其实每一篇都有让我们轻松的感觉。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相当深厚,例如:《常想一二》一文中的那幅对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又如89页的那几个‘譬如’开头的排比句,不仅仅给了我们一种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感觉,而且也鲜明的对作者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支撑,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理解世界的转动是不可抗拒的,也理解着与这转动和谐,同时知道有一个如如不动的本体,知觉有不可动转之处,这是在转动的世界里能自在明朗的一种锻炼。”骑士用更通俗的话语来讲就是:我们有的时候还是要随着大流前进,不能一昧的阻挡潮流。这样的总结合作者的文字相比,高下立判。

  当然,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小小的疑问,例如《得意的一天》P13里面在提到其‘观照’能力举到两个例子,其中一个是说讲不同年龄的人对大米重量的判断力,来说明觉受能力的失去,我看到这窃以为这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增长,觉受能力加强了才对。

  本书的适用读者范围相当广,想提升自己阅读能力的学生,可以自诩看看每篇文章的遣词造句;想缓解自己压力的,可以肚肚《清欢》、《欢喜心过生活》、《常想一二》等文章;总想和别人攀比的人,建议可以回味一下《油面摊子》这篇文章,相信在这里面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一是对工作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你也可以看看《三十岁后始觉悟》,相信你能从中重新感受到自己的自信......

  最后,想以本书中的一段文字作为结尾,既是对自己的提醒,也希望能让眼前的你对这本书有一点点认识。

  如果我们企图停驻在过去的快乐,

  那真是自寻烦恼,

  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

  反而使苦难加倍。

  生命历程中的快乐和痛苦,

  欢欣或悲叹都只是写在水上的字,

  一定会在时光里流走!

  《心有欢喜过生活》购书链接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八):成为最好自己的一场修行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得知我在读林清玄的《心有欢喜过生活》,小伙伴感慨地说林清玄是她年轻时的偶像,现在人到中年反而没有心境去看他的作品。

  这对于一位作品以安顿身心,平息烦恼,以爱为灯而著称的作家来讲,小伙伴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在年少的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沉迷于读者之类的散文诗集不能自拔,反而在需要觉悟自省的中年反而活的愈发混沌了呢。

  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吧,要忙着关心票子、车子和房子,哪里还有时间还有心情去实现内心最初的坚持呢。

  某些群体对于生活的态度惊人的相似,跨越了国界,比方说假期在读的作品——《像我这样轻松地生活》,作者松浦弥太郎对于生活就有着想通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缺少的并不是快乐,而是闲适、欢愉的心情。这和林清玄在本书中提到的“清欢”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处,清淡的欢愉是来自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热爱。

  所谓见过大世面,不过就是会讲究,能将就。类似于这样的话在鸡汤类散文中就有些露怯,有些急功近利,有些野心勃勃了,让人觉得很浮躁,没有底气。而由林清玄通过他的方式讲出来,则有一种清明之感让人信服,这也许是与作者们的阅历差异有关。(鸡汤文的应该就是缺乏思想的底蕴和精神的指向,把精神剥离了生活的土壤才褒贬不一的吧)

  也许修行悟道是台湾人民的一种文化氛围,比方说席慕蓉、龙应台、张德芬等名家的作品似乎和林清玄的作品一样,都在传递一种在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同时,也要加持心灵深处的某些质地不忘初心,像一颗植物一样蓬勃向上不失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就好像是我台湾老板,对客户对生活都心怀感恩,假期时常陪伴在家人身旁,一杯清茶足矣。

  可能是因为近期自身状态的缘故,在这部作品中,我感触颇深也能产生共鸣的就是林先生对于爱情里心态的描述:爱情里最棒的心态就是,我的一切付出都是一场心甘情愿,我对此绝口不提。你若投桃报李,我会十分感激。你若无动于衷,我也不灰心丧气。知道有一天我不愿再这般爱你,那就让我们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每一段关系都是一场修行,最终的目的都是成为最好的自己。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九):生活是最好的悟道场

  对林清玄文字的熟识始于中学的一篇语文阅读理解,叫《生命的化妆》,文笔甚是清丽细腻,但读来却有种深邃通达之感,成了为数不多让我心心念念的课外文章之一。十数年里,作者的名字连同那句“化妆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妆”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会在脑海中闪现。虽不是时时想起,但又从未忘却文坛有个林清玄。

  晚饭后信步走入新华书店,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这本小册子,奇怪,先看到的是作者的姓名而不是书名,仿佛是阔别许久的老友突然光临,更像漂泊他乡忽遇故知,内心有了几分异样的欢乐和惊喜,当然还有那么一丝丝的岁月沧桑感,离“初遇”已有十余载。当下便爽快地掏钱,决定将“故人”请回家。

  《心有欢喜过生活》,乍看书名,总觉得与记忆中作者文字的风格有了些许差池,失去了那种雅致的风味,而是散发着淡淡的“鸡汤味”,还带了几分俗气,不免有点黯然,当然不至于失望和反感。仿佛看见乡间田地里一个正在劳作的圆润质朴的农家姑娘,虽然土气但不让人嫌恶,反而会为其所散发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实的生命触感而生出些许羡慕之意来。因为你看不到忸怩作态、看不到装腔作势、更看不到委曲求全,而是那份专注于当下的怡然自得和随心所欲。旋即明白了:雅俗并没有截然的分野,但生命的质量却有高下。那么书名到底是清新靓丽还是朴实无华又有什么要紧呢?

  晴好的春日午后,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耳边流淌着舒缓的轻音乐,手捧着林清玄的书,细细玩味品读。浮躁动乱的心开始逐渐沉潜下来,焦虑波动的心绪也被慢慢抚平,发现自己居然也可以跟自己独处、与自己对话,关于生活、生命的种种疑虑和困惑在品悟中渐渐得以开解。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我读出了俗世里的空灵,平凡里的真味,明白了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修行,而生活就是最好的悟道场。

  古有诗言:“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走进佛教世界的林清玄并没有因此看破红尘或遁入空门,相反,他于人世的喧嚣中独自觅得一方心灵的宁静,将生活的琐碎繁杂进行梳理归于简单,对生命的沉重与苦痛有着热烈地承担,他满怀着宁静的喜悦过着俗世的平凡生活。真正的大智慧和大境界的人应该是如此这般的吧。

  活在当下是一种生活智慧!

  作者在整个文集中强调最多的思想就是“活在当下”。很多“治愈系”的文学作品也时常会用这个说法来开解处于生活困顿中的人们。那么什么是“活在当下”呢?“当下”是一个佛教用语,也是时间的最小计量单位。“一个小时有六十分钟,一分钟有六十秒,每秒钟有六十个刹那,每个刹那有六十个当下。”活在当下,就是劝告人们学会融入每一个生命中的片刻、活好每一个最小的时间单位,每个当下都是好的那么每一天就都是好的,每一天都好那么一生就都是好的了。可现实情况是,我们常常不愿或者不会“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我们倾向于悔恨昨天担忧明天,就是不肯活在今天;我们容易在青少年时活在对未来的期盼里,在中老年时沦陷于对过去的追忆中;我们忙着定计划做规划、每天的“to do list”上塞得满满当当,我们火急火燎地追求着过上所谓的高效率生活和跻身成功人士行列。但拼命压缩而挤出来的时间里、在忙碌的空当中我们在干嘛呢?在“空虚”、在“无聊”、在“攀比”、在“计划”着走向更加忙碌的生活中去。

  “Yesterday is history, tomorrow is mystery, today is a gift, that’s why we call it present.”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也说:“早饭在中午之前解决就可以了,葬礼等死了之后再准备也还来得及。”看来中西方的智慧是一样的。学会“不忧昨日,不期明日”,握住上天赐予的每个“present”,专注于眼前,陶醉于手头的那件事,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智慧的人生。

  回归简单是一种生命情调!

  得益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资匮乏的身影早已经隐去了其可怕的面目,另一种由于物资极其丰富所带来的物欲的爆棚却在使我们变得日益焦虑和恐惧。商场里品类繁杂的商品让我们眼花缭乱选择困难;每一次出行都要为带多少换洗衣服而发愁、瓶瓶罐罐不下十几种的护肤洗浴用品几乎要撑爆那只可怜的化妆包;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让我们着迷、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闪烁下我们忘记了月光和星空的美好;我们会因为朋友的某个邀约名单中将我们遗漏而耿耿于怀;房子、车子、票子和bling bling 的大钻戒是恋爱和求婚的标准配置,连最为纯净的爱情也镀上了物质和金钱的色彩;在消费中我们容易被名牌绑架和困惑,被广告和媒体宣传牵引着团团转……但我们真的比老一辈的清贫的人们更加幸福和快乐了吗?被抑郁症困扰的、被失眠痛苦包围的、因为失意而酗酒染上毒瘾的、因为失恋而自残自我了断的……这些都是生活在物资富足中的我们当中的人。正如作者所说的:“或许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吧!人们总是向往那些复杂的、多元的、常变的、热闹的,却放弃那些单纯的、一元的、不变的、宁静的生命情调。”

  也许你会说,功成身退后再来谈放下名利物欲追逐的体会或许才更有说服力,否则容易被判定为“酸葡萄”心理作怪,或者被斥为为自身的无能而作无奈的辩解。

  长途跋涉的人都知道,行李越少走得越远越顺畅。人生的路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为你的生命减负,少些物欲的求索,不要沉沦在复杂中,让生命回归简单,身体和灵魂才得以轻装上阵。

  主动承担是一种生命力量!

  作者说,生命最尊贵的意义在于:为别人活着,活到忘记自己的痛苦的地步。看到这句话,我整个人都为之震颤不已,某个视域突然之间被打开,心中许多盘桓已久的疑虑突然之间被扫清。在许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我们总是渴望张扬自己的个性,总是企图挣脱父母的束缚,我们宣扬我们不为了任何人,我们要为自己活。于是,我们容易怨憎社会、我们容易我行我素、我们容易伤害父母,名义是这些阻碍了我们“做自己”。也正是太为自己、太以自己为重的这些人,容易在一个自我的不顺遂中起杀念轻贱生命,杀害别人、自杀或者是报复社会。

  新闻报端看到了有某某少年或大学生在最不知死为何物的年纪里却轻生的消息,每每会唏嘘感叹不已,但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就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呢?是社会或者家庭对其冷漠吗?也许会有一些,但并不是全部。作者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自私。如果装着自己而不念及父母、朋友、人群、社会,那么就在不顺的时候容易去死;第二是茫然,物质富足了,但除了追求升学外没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因为价值危机而茫然寻死;第三,生命里没有考验的机会,“曾为了多吃一口饭而奋斗过的人,绝不会因为一场考试、一次恋爱、甚至一种虚幻之美就自杀”,而这些青少年却从来无需为生存而劳作。

  简单的说,只有对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有着热烈承担的胸怀,比如父母为了子女而不辞辛劳、战士为了共同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才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美好,也才更具对抗人生挫折与困顿的勇气和力量。

  阅读中感受着灵魂被荡涤,这并非是如沐春风的喜悦,而是检阅生命的庄严。作者总是于最凡俗的生活里引导你探究生命的禅意与真谛,也告诉你人生的修行,生活才是最佳的悟道场。

  《心有欢喜过生活》读后感(十):心有禅意,生活处处皆清欢

  清欢是种境界,清心寡欲之欢愉;远离嘈杂之欢愉;粗茶淡饭之欢愉皆为清欢。可在如此物质、如此功利、如此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得一清欢无疑难之又难。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禅学,通过禅学佛法理论,通过安静身体,集中精神,排除内心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将思想专注于一定的观察对象,按照佛教的立场和义理进行思考,以根除烦恼,去恶为善,转痴为智,以得到精神解脱。修的一颗平常心,来应对这个花花世界,心有禅意,生活处处皆清欢。

  很喜欢林清玄先生的文章,他通过独特的文笔描述着我们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处处打动人心,在第一次小学课文上读到《与时间赛跑》,让我有了与时间赛一赛的兴趣,觉得原来时间并不是不能改变,当你奔跑的时候,时间可能就慢了下来,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到后来林清玄先生入山修行,出山之后的著作也愈来愈有禅意,读起来如同香茗沁入心扉一般。《心有欢喜过生活》结集了五十余篇散文,更有《清欢》、《生命的酸甜苦辣》、《与时间赛跑》等经典文章。这是难得的一本好书,放在床头睡前翻看一篇,也会让人觉得生活如此美好,也希望自己慢慢修的有超越的心、承担的心、转化的心、融入的心,跟这个处于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形成我们的欢喜心。

  在高中的时候,网吧很是流行,如果你没有qq,博客呀,你好像跟同学之间都没有话题可聊。跟所有人一样,青春总是叛逆的,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在那个阶段迷恋上了网吧,跟着男生一样在网吧经常通宵打游戏,那段时间学习一落千丈,人也颓废了很多。这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每当从网吧出来走在去学校的路上,心里的空虚之感无以言表,如同被抽干的池塘一样,心也仿佛在裂开。又如同被吸入一个无形的黑洞,自己无力只能随之飘摇。这种痛苦最终在成绩还没跌入谷底的时候嘎让而止了。到后来的后来,也才明白我们的追逐的欲望满足十分短暂,而且永远无法满足。

  越长大就越觉得生活艰难,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生活过的越来越累。时间仿佛像是砝码一样,一点一点的压在身上,我就开始抱怨自己没能力,抱怨社会不公平。可抱怨并没有减轻一点点的压力,反而加重了。

  越来越重的担子是来自于自己的欲望,欲望仿佛是无底洞,永远无法得到满足。慢慢开始喜欢禅学,里面有个观念叫做无常,无常随时都可能到来,如果每一刻都活得很好,未来那就是光明的。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zheliwenzhang/247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