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采蜜记》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7-10-07   来源:感动文章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感动文章】

《人间采蜜记》经典读后感10篇

  《人间采蜜记》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一):因为可笑所以需要创造

  从整体上来看,这本书可以了解到李银河的成长轨迹,当然包括她对性及性别方面的研究,全书的高潮是在最后,那些自说自话的日记以前在她的新浪微博上看到过,现在她使用微信,是被某个公司进行过策划编辑的,这里的编辑是微信上常见的那种“图文短字”,某天读到后猛然间有些厌恶,我认为那些严肃的文章怎能这样处理呢?仔细一想这也是一种新花样,为适应网络碎片化阅读是很有用的,其实一本书无论多厚都能用一句话概括掉,那么为何还要阅读整本书呢?

  我只看《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还有一些李银河老师的作品是刚了解到的,再看一下发表的年份那都是七八年前或十年前,这就让我产生了疑问?为何我当时没有关注这些好的作品呢?其实就连读这些杂书我都是在三年以前更别提十年前了,如果不是生命发展到一定程度,我注定不能阅读到它,这个长长的铺垫确实不能适应现在快速的生活,当然也可以在黄土高原上某个有水的地方种地,这些钱用来买书也是够了的,这就是慢生活,慢到与世界失忆。

  刚开始读这本《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淘宝上的盗版印刷品,还是有些担忧,怕自己唤醒压抑的某个欲望,读完后并不觉得荒诞。读完它的一年之后的前几个月它派上了用处,我的大学同学问我,“同性恋和异性恋有何不同,我无法理解”,其实这样都是个人的选择,是对自己的尊重。,

  自说自话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最起码能吃饱,穿暖,有地方住,我总觉得发达国家的人,正是我们未来的写照,寿命那么短,而且文字也显得永恒,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像是自我催眠,因为没有人让你去做或者你并没有不去做,我虽生在农村,但离市区很近,所以对城市没有那种渴求,住在半山腰也能看到市区的灯光,就像火盆里时暗时亮的炭。

  农民都自嘲自己是修地球的人,这里面有没有自我创造的成分就难说了,上辈子的人大多是受苦人,文革又是被动受苦,李银河在内蒙,山西农村插队,像他们这样的“知青下乡”,之前他们生活在城市,有这个经历,那么农村生活必定是不好的,而我爷爷七八岁扛麻包,能有口饭吃才是最好的,靠天吃饭生存是头等大事,自由自在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没有经历过好的就不知道自己经历着的正是别人认为不可思议的,所以能离最坏的打算有多远,离幸福就有多近,我一直不明白说农民是“朴素的”,这个朴素到底是由多少成本换回来的呢?

  中国有极权制度的土壤,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至始中国开始了一个几千年的中央集权官僚制,记得作家秦岭说过,作品离不开历史背景。现在好多了,个人自由能较好的实现,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最大,李银河老师研究关于性方面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社会需要一个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作为一个成年人都要为自己负责也能为自己负责,在行使自由这项权力上不影响到别人就可以去大胆追求了,同时社会的包容度要强,包括自己的父辈,唯有不断求知才能面对新新事物的存在。

  本书《剑桥》那一节写的最好,虐恋也是一种享受,也谈到精神追求,最近读《亲爱的提奥》,梵高虽然很穷,活的很苦,但他载入了史册,而千千万万修地球的老农,只能将繁衍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物质的消亡很快,谁又能记住这些修地球的人呢。两种观念差距很大的人,极有可能视对方为变态,想让自己想要是一件什么样的艺术品,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之前看李银河在北极的演讲,也带给了我一些关于对死亡的思考,追求快乐,体会过程,是最好的答案,但是想到自己也会死亡,确实有些不甘心。

  人还是和谐的,李银河说她得到了真爱,意想不到的是,她初次见到小波长觉得他比较丑,为此她还和小波闹分手,可后来她还是爱上了他,即她说的激情之爱,由此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爱情的定义,而文字笔下的爱情肯定很纯粹,那天在新书发布会上,有个姑娘问如何才能获得真爱激情之爱呢,不去谈恋爱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遇到的是真爱,关于真爱的定义每个人也有不同的认识。

  ”真“就是发自内心,是喜欢的,是想要的,是真实存在的,真爱或者是短暂的激情之爱、长久之爱, 而人本身又是孤独的,个体是封闭的,自从人出了子宫就不再完全被包裹住,所以爱才是珍贵的,能将自由和爱调剂好就是完美的。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二):李银河写王小波买SM道具 就和写他买花回家一样平常

  文/eruca

  你究竟是先知道王小波,再认识李银河的,还是先知道有个叫李银河的性学家,才认识她有个著名的已故文人老公王小波的?文学圈的总是想当然地认为,王小波太有名了,李银河不就是他遗孀嘛。

  事实上,这个命题早有人讨论过,结论让人惊诧的是,现在年轻人里不知道王小波的其实大有人在,除了文艺青年,绝大多数普通青年和二逼青年却是先知道世界上有个奇葩的工种,叫做“性学家”,究竟研究什么的极少有人搞得清,反正大家都记住了国内同性恋研究第一人“李银河”这个名字。这也难怪,文学毕竟小众,而爱和性,男人和女人,却是社会永恒的话题。

  王小波也用不着难过,毕竟你走的早了些。时间是把双刃剑,距你离世十八年后的李银河,早已褪去了“你的遗孀”的光环。要说,真有兴趣去读李银河性学研究成果著作,能认真啃下来那些“酷儿理论”、“虐恋亚文化”、“同性恋研究”的人还真不多。可是,每回但凡“李银河”三个字的出现,总是伴随着舆论的热议,其前卫大胆的思想,尤其针对于“多边恋”、“一夜情”、“群居爱情”发表的言论一直备受讨论。去年年底,李银河公开发表《对所谓拉拉身份曝光的回应》,一时间震惊四座,她和一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跨性别者大侠共同生活十七年的真相,把所有人惊得目瞪口呆。且不说这则新闻本身有多劲爆,给多少人的茶余饭后带来了谈资,这个“跨性别者”身份的揭示,让大家再次刷新了三观和已有认知。

  世道如此苍白,幸有李银河,一次次身体力行着我们未知的禁忌。我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或者遇见什么样的人生,会有勇气去走上这条不被大多数人理解的性学研究之路?是因为她足够幸运,生命里曾遇到特立独行的王小波吗?网易云阅读刚刚推出的李银河自传《人间采蜜记》,倒是满足了我们这个“窥私欲”。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艾利亚斯•卡内蒂的《获救之舌》,是促使李银河决心写下自传的动力,“原来一个普通人的琐事也可以写得很好啊”。她的目标是,也要像卡内蒂那样写得兴味盎然、妙趣横生。不过,说句实话,大概是研究者的通病,李银河老师笔下的诚实远远盖过了她的有趣。但整本书却因为这种极其难得的真诚和质朴,散发出一种叫做“温情脉脉”的味道。这和她之前犀利、前卫的形象,大相径庭。

  我原本是冲着李银河和大侠的那段“隐秘情爱”去看的,结果正如她之前说的,不隐瞒,实话实说,所有的猛料早前都公开过了。倒是书里她和王小波的情爱生活的记录,颇让人倍感意外。

  《人间采蜜记》里,有两段描述印象深刻,可以说,几乎揭露回答了之前所有的疑问。“我性格中有种极度的羞涩”,这是开篇李银河的自白,往往一个真正羞涩的人要承认自己羞涩,是需要非常大勇气的。因为羞涩,即使成了专家也不敢上台演讲,年少时连当众喊“起立”的口令都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恰恰就是这样的李银河,后来开启了其他人都羞于启齿的研究领域。她把一切根源归结于自己的虐恋情结。什么是虐恋?这类性活动在英文中就是俗称的SM。“虐恋是我终身无法改变的倾向,一种心理的情结,我对性的感觉永远是和痛苦羞辱联系在一期的......这一原欲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受阻,于是会升华为研究的动力和写小说的冲动。”如此诚恳,真应该早点鼓励李银河老师出击进军网络文学圈,不然可能真没有去年火遍全球的《五十度灰》什么事了。

  李银河是虐恋的实践主义者,王小波也是。“小波本来是一个性欲很正常的人,可是由于我喜欢虐恋,慢慢也把他‘掰弯’了,我们做爱会包括捆绑和轻度鞭打类活动.....当有一回小波主动买了一根指头粗细的绳子回家时,我还是感到意外惊喜,因为这说明虐恋已经真正进入了他的欲望结构。”李银河诚实到毫不吝啬地回忆了她和王小波之间的SM性爱,写王小波买道具绳子回家,笔触平常到就和写老公买花回来送她一样。

  如果你读过王小波的作品,应该不难看出,他的《东宫•西宫》,还有后期的《黑铁时代》,浓重的虐恋色彩,其实和李银河的虐恋情结是分不开的。所以反倒是李银河内心深处的这种根源,影响了王小波的写作。两个人彼此交融成长,也许就是他们爱情童话的法门。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读着满纸李银河在爱情上的幸运,着实让人羡慕,甚至有点嫉妒。她一生只爱两个人,每一段爱情却如此饱满惊艳。王小波去世三个月后,她遇见大侠,像是从“一个蜜罐”又掉进了“另一个蜜罐”。

  蜜罐常有之,要维持却不易。实际上,这个世上的女人,会不会爱人,能不能得到爱,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就像李银河总结的“采蜜哲学”,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明白其中真谛。向李银河学“采蜜哲学”,建议女人都可以应该读读这本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人间采蜜记》。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三):可悲的是,李银河变成了一个异类

  #13; 第一次知道李银河其人是通过中学时代读的《爱你就像爱生命》,也第一次知道原来情书可以兼具优美和无赖的气质。然后是找到王小波的一系列杂文来读,相比较他的长篇小说,我更喜欢他那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文中那些熠熠生辉的观点是我压抑的中学时代唯一的光。但是对于李银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知道她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 但是,随着在大学时代对张国荣先生的迷恋,我开始看一些关于同性恋,酷儿理论的书籍,顺藤摸瓜阅读了一些李银河的书。说实在的,作为门外汉,看她的书,只能说增长了很多见识,并解除了自己以前的一些疑惑,但并不能做什么评判。但我想普通读者就是这样吧。 最近,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李银河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很多人站出来说要加入“银河护卫队”(笑),笑的同时又觉得可悲。在这样一个似乎很现代的社会,为什么一介学者的网络发声地会被封禁。看李银河的书,听她发表的言论,其实她也只不过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普通人对同性恋无法做出理论性的解释,李银河作为学者给了专业性的阐释。就像她在自传中对“虐恋”文化的解释,并且真诚坦言自己对于虐恋的喜好倾向。就像一个教师,在面对懵懂的学生之时,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小学生们一定会睁大求知的眼睛,而大人们却往往不屑一顾,不得不让人想起韩愈在《师说》里说的“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太多觉得耻辱的人,让李银河成为了一个异类,这成了我们共同的耻辱。 这本自传中前半部分是我们熟知的一些事情。李银河的出身成长,她与王小波相爱结婚,王二去世。后半部分涉及到了一些学术方面的观点如同性恋、虐恋亚文化及酷儿理论等,最后讲述了自己与“大侠”的相爱。关于这最后一部分,我严重赞同《南都周刊》在对“大侠”的采访时所说的话“如果没有大侠,李银河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著名学者,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和遗孀,但大侠的出现让李银河的生命开启了另一个维度”。 什么维度呢?即是以身践行“自由”的精神。跟很多学者不一样,李银河不是一个书本学者,她是一个真正用生命践行观点的人,一个真正的言行合一者。年轻时与王小波相爱,其时二人地位相差之大,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她爱的是他生命本身,而非其他。王二去世之后,在大侠的猛攻之下,她爱上了他,并且一爱就是十几年。大侠是一个易性者,即生理上是女性而心理上是男性的人。他们的相爱是需要顾及旁人眼光的。她没有刻苦地遵循“王小波遗孀”的身份,没有理会外界的言论,或许她根本就没有想过外界与自己的爱情会有什么关系,只要两颗心相爱就行了。况且,李银河的母亲和家人都很喜欢大侠。在中国,家人理解与否往往是自身爱情或婚姻顺利或坎坷的关键。而李银河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一点。 这样一个李银河,根本无需去理会当今中国的种种不堪,但是她坚持为此而发声。之前在关于李健的一个访谈中,一位粉丝问健哥对社会学者有什么看法(因为李健的妻子是学社会学的),健哥说:他们是这个社会中最敢于说话的人。的确是。 现而今,掌握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真正敢于发声的人却并不多。又或者,能够真正让大家的发声的地方不多,尽管我们常常说这是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有些人是失望了,有些人本来就是“乡愿”,于是李银河变成了一个异类。 我们是这样的时代中的一个。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四):一些思和想(非正经书评)

  二零一八年三月的第一天,阅读完李银河老师的自传,有了一些思和想。

  回忆起很多年前,大约是11、12年的假期,我在翻电视节目时无意间看到了李老师的采访。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讨论两性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思想变革方面的内容。那一次的访谈节目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当时的我还是一名中学生,平日里只顾挖空心思研究应试文章,求个5字头的作文分数,对离考纲有点远的社会问题并不了解。一来是缺乏时间和精力(对于我这种智力一般,靠苦功求成绩的人,在重点中学过得并不容易)。二来是缺少生活和社会历练积累。除去学习,其余心思大多放在青春期的情情爱爱上了。那一次观看李老师的访谈节目,让我第一次比较正面和直接地了解社会学。当时的我对节目讨论的话题观点只是懵懵懂懂,但是从中感受到的开放和包容却是明晰清朗的,所以李老师可以说是我认识社会学的启蒙老师。后来进入到大学,我选择了商科进行专业学习,一眨眼就从一名商学院的本科生变成了研究生。但是,我对其他领域的好奇心一直不减,时常流连忘返于各类书影音,可以说是有点“不务正业”。

  这本《人间采蜜记》我挺喜欢。李老师选材丰富,讲述了其人生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日常生活和一些核心价值观念。读毕后,我看了一些豆友们的评论和感想。关于文笔水平,我认为确实有高低之分,但也不仅是高低之分,这里面藏含着风格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较为擅长的领域,要求他人各个方面都能照顾得当或持续进步,这个标准未免有些许严格。人生路上大家可能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探索,一边思考,而其中变化和突破这对关键词关系是微妙的。李老师近年来跳出已有多年累积的学术领域,开始尝试一些其他类型的写作,我想已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变化。

  我认为自传与其它类型的作品区别较大。阅读其他类型的作品,读者可以从各个零散的片段中拼凑出、推测出写作者对某些事件的看法和观点、整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成长经历。如日常交流。一个人对某个问题的反应和看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与其整体的互动交流中推断出,很多时候无需直接询问该问题。但这种对他人的了解究竟是在云雾里的。从这点上看,自传相对而言更直白,大量的内容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记述。也就是说,自传的现实性强,加之篇幅不短,它对作者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暴露程度很高。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李老师已因其研究领域、感情生活以及所持观点备受关注。我想像我这样敏感飘忽的人,即使有一天幸运地有所建树,也很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疑忧,不敢动笔。因此,我十分敬佩敢于展示真实自我的大家,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的重要原因。

  如同书名采蜜一样,这本书基调轻灵。盼未来有机会拜读更多李老师的作品,愿朋友们都能享有甘润的阅读时光。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五):采蜜在人间

  等上了年纪以后越会发现,年轻时读过的好书,听过的好歌,看过的好电影,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着你的口味。虽然一时半刻看不出变化,但它们都会在你的体内慢慢发酵着。直到突然某一天,她们潜在的能量喷薄而出。

  所以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一个人品味的优劣,在越年轻的时候塑造成型越好。它会在你不断成长的路上影响着你,把你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让你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那个伴随你一生的人。

  看李银河老师的自传《人间采蜜记》,她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在经历人生某些重要阶段时,当初塑造的那个世界观就会跳出来指引你,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李银河老师1952年出生于北京,她是身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一代。初一那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就退了学,然后去内蒙古插队了三年,接着又在山西农村种了两年地。只有初中学历的她,靠着自学考入了山西大学,并获历史系学士学位;后来继续读了美国匹兹堡大学,获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还获得了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学位。

  提及李银河,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她和王小波的爱情,当然还有她的性学研究和“大胆言论”,所以不少人都对她报有一丝的偏见,喜欢她的人爱的深切,不喜欢她的人对她嗤之以鼻。而见过李银河老师本人,并有幸听过她的讲座后,却完全颠覆了我最初的偏见,因为她是那样的真实率性、优雅睿智,并且非常的风趣幽默。

  李银河提到自己在结束了三年的内蒙古插队后,曾短暂回到了北京一段时间,但是动荡期仍在,学校依然无法上课。于是她就到处找书看,基本上把能找到的世界经典书都借阅了一遍,包括像《一九八四》这类的“黄皮书”也看了,而且还写了好几本读书笔记,后来于2014年结集出版。她称那一段读书时期像发现了宝藏一般,在她十几岁的时候,给她未来的人生埋下了一粒种子,在无比迷茫的心中竖起了一座灯塔。

  后来在山西插队时,李银河遇到了她的初恋,那男孩一米八的大高个,有着欧洲人一般的帅气脸庞,把她迷的一塌糊涂,然而很可惜,这是一个单相思的暗恋。李银河这边已经烧得滚烫,对方却不温不火。尽管后来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但李银河发现跟他的价值观相差甚远,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那男孩说父母给他灌输的都是‘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深,不如毛主席’一类的东西,无法欣赏李银河的浪漫情调,于是两人最终分手。

  其实,即使当时的初恋不提出分手,李银河也不会跟他相处的太久,因为那个时候的李银河已经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有着清晰的世界观,不可能与思想上相差甚远的初恋相处一生。

  但是分手后的日子,依然相当难熬,直到王小波的出现,才将李银河拯救出来。能够相识王小波,靠的是媒人《绿毛水怪》,这是王小波的一本手抄本小说。李银河读了之后,被深深地触动了,特别是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一本书,好像自己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被人窥探了,李银河以为只有她自己才会有那种感受,结果被王小波轻而易举的就戳破了。所以他心想着一定要见见这个人,于是有次借口向王小波的父亲请教问题见到了本尊,第一印象是,这个人长的真难看啊……

  而正是这个很难看的王小波走入了李银河的世界,相处两年后两人一起领证结了婚。李银河不止一次的说过,王小波是懂她的,两人甚至可以用心有灵犀来形容,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彼此都深深影响着对方。因为李银河的同性恋学研究,王小波还写了《东宫西宫》,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书中李银河还提了自学能力,她举例说读书为什么叫读书呢,因为这应该是个主动的事情,要自己主动去读,而不是听书和学书。所以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之一,就是在于是否会自学。其实自学不是简简单单的获取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它会让你体验犹如凤凰涅槃般的感觉,锻炼你的思考能力,提升你的眼界,一步一步的到达更高的层次。

  就像是面对同样的一张白纸,有人在它身上看到了一幅画,有人看到了一篇文章,有人看到了一段乐谱,而有人看到的仍是一张白纸。所以眼界的不同,一张白纸被赋予的生命也会千差万别。

  李银河称她的人生是在不断的采蜜中,她视人间如花丛,只愿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并希望自己短暂的几十年中,可以好好的享用生命。其实不仅是李银河,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在人间采蜜,只不过采到的果实不尽相同罢了。

  文/颜先生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六):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她过了她想过的人生

  李银河,生于上世纪50年代,父母是人民日报记者编辑,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从小就决心去寻觅独特的人生,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在乎所谓的“成功”。

  中学时代赶上了文革,参加大串联,让青春逆反期的她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

  中学已经有虐恋倾向,一直延续至今。

  25岁成为光明日报记者,因《绿毛水怪》与街道工人的王小波相识,门不当户不对却毅然热恋,上演了一部男版灰姑娘。

  28岁与王小波结婚,却自愿不育。

  30岁,决定留学美国,致力于研究婚恋、同性恋等。

  40岁,离开北大,因不符合天性,不喜欢重复同样的内容。

  44岁,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王小波辞世。

  随后,与跨性别者大侠同居,近50岁,两人一同领养亚斯伯格症患者壮壮。

  的确,她是一个“不平常”的人,热爱自由,完全随心去做自己。这是很多人想为而不敢为之的。同时,也很疑惑,如此正统的家庭,为何会造就她的这样怪诞的人,她的每一次选择,都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但这就是真实的中国第一个文科女博士后,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性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采蜜哲学”: 人间如花丛,我只是从中采撷一点点精华,对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七):这样活着才不亏啊

  平心而论,书打到4星,作为自传来说,坦率是做到了,细节上的深入略不足,文笔是平实,但又不是质朴,是一种受过训练的文字,不够诗意,缺乏出人意表的才情(这点上王小波真的太让人怀念了),幸好喷涌的情感让这种文字也有了活力。

  但是想到李老师最近在微博上的勇敢,那是一种真正的知识分子有的担当,一种难得的“士”之气,简直想打10星好吗?

  自传好看,在于李银河这一辈子,活到现在,活得自我,活得任性,而且她毫无顾忌,愿意摊开来讲,活开了。

  她和王小波的恋爱细节,性爱中追求的虐恋,王小波去世之后她和大侠的爱情,她引用冯唐对她文字评价时没有掩饰的欣赏……和大部分中国人比,她活得太愣了,太暴露了。

  因为想通了啊。目光放远,一切皆悲,人在时间面前是渺小的,所以索性不要在意旁人怎么看自己了,用自己觉得最值得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我以前觉得,人老了,回忆过去,或是再有情感波澜,最好的状态是夜宴已毕,一堆篝火几乎烧尽,两人无言,围坐余烬取暖。不必多说,说了就俗了。

  看了李银河,觉得完全不必如此悲观,或者说清冷地预设,人生可以到老仍然燃烧着激情,有着超过常人的温度。

  (读书打卡第16本)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八):李银河:阅读是人间最美好的事

  李银河,中国性学者、社会学家,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在她63岁那一年,写了一本自传,回忆了她的童年、青春、跟王小波的爱情往事,以及自己的第二春。

  就如她自己所说的:一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自由奔放,随心所欲。她的行云流水中,处处都能看到她的随心所欲,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今天这篇文章要说的是,有关李银河的阅读和写作。她在自传《人间采蜜记》中说,阅读是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之一,而她对写作也有很深的感悟。

  01

  1969年,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李银河去了内蒙古兵团,在那艰苦的环境中,整整呆了三年。回来后,又因为报不上北京户口,于是在家待业了半年。

  这半年,她发现了一个宝藏——读书。她把家里收藏的书,已经能借到的书都拿来看,大多数外国名著,如《九三年》、《怎么办》、《1984》、《麦田守望者》等等。

  她在世界文学宝库中,获得了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获得了脱离周围愚昧环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她觉得自己获得了一张特殊的入场券,开启了一道神秘的大门,见到了满眼的珍宝,其中最宝贵的一件,就是获得了幸福人生。

  02

  喜欢阅读的李银河,也喜欢习作。不过,她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社会调查报告,关于农村调查、关于妇女、关于同性恋、关于性学。

  每当她在写作的过程中,王小波当时还没名气,没那么多机会发表作品,所以看着心里痒痒,总会说:来,我给你写上一段。不过,他写的文字总是能一眼就被他们的朋友认出,因为王小波的文字实在是太有特色了。

  王小波对李银河的文字评价不低,但是他说:“你的文字仍在地上还跳不起来。”意思就是说,她的文字缺了点活力,还太死板,总有一股论文味。

  但李银河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文字风格是从灵魂力带来的,是无论怎么修炼也修炼不出来的。

  03

  虽然没有王小波写得好,但李银河无疑是喜欢写作的。她说,除了温饱,人生需要点其他的东西。她把那些朴拙老人的人生比作一只朴拙的大碗,粗糙,但很实用。

  但她认为自己的人生,应该活得像一只精雕细琢的雕花小碗,或者像艺术品。在她享受人生的过程中,除了对性学的浓厚兴趣,写作也是另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她把写作当做为一种打发时间的比较优雅的方式,消磨生命的一种方式。

  后来,李银河退休了,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她开始写小说,并天天写日记,把自己写小说的经历记录下来。

  2013年,她的小说《爱情研究》在《花城》上发表。更多的时候,她的文字发表在博客上,被许许多多的读者所看到。这边是她信马由缰,自由自在的时光。

  她在自传《人间采蜜记》中说,自己的余生都将用来写作,自由的写作,自说自话。既不拘泥于写作的形式,可以是散文、杂文、格言、随笔、小说、论文等。她把自由写作当做是一种目的,而非手段。不是为了卖钱,不是为了出名,也不考虑读者是不是爱看,完全为了自己高兴而写,把自己写爽了,自得其乐。

  为了卖钱而写像妓女,为了出名而写像殉道者或者苦行僧,为自己的快乐而写像自慰。而她将终生写作,写作终生。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九):和 书评 不大沾边的一点感受

  李银河和后来的伴侣大侠是什么时候好的?

  好像王小波死后三个月二人就认识了吧。 应该不久之后就确立关系了?

  没有任何立场评判这样对错与与否 但是本能上替王小波有些心酸和遗憾TT

  也产生一点好奇 和大侠的这段感情大概无法企及和王小波这般有趣反叛有才情的人之间的那一段吧?当然只有当事人心里感受最深刻了。

  总之无法抑制地YY,假设王小波其实并没有死,这二十年来只是被外星人掳走了/死而复生了/去了趟另外的次元又回来了...突然出现在李银河面前,李老师现在会怎么办?

  总有种感觉 和王的一段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赐,和大侠的一段则没那么完美,但现实生活中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如果让你自己来选,你是愿意选择轰轰烈烈燃烧一次呢还是细水长流?我总觉得,人如果有资本,大约都会选轰轰烈烈的吧。(而这里所谓的没资本,就是指自己没有才情,没有趣味,也得不到相应有才情有趣味的人,得到了也难以长久吸引对方什么的吧。)

  《人间采蜜记》读后感(十):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自由

  我对李银河的关注,最早源自于王小波。

  每每蓬头垢面在鲜活的花儿间听他们说文艺青年讲小众的时候,时间仿佛过去了千万年。我仿佛就是生下来就是一个照顾孩子,回家做饭刷碗的妈妈桑。去图书馆时间有限,随意抱回了这本书,银河婶子出自传了。

  总的来说,婶子的文字确实不咋的,但是她这一生活够本儿了。对于一个内心百转千回,外表木讷无趣的人而言,婶子的性格估计也差不多是这样的,她的存在与她的生活,本身就是很奇怪的融合。

  婶子看着是顶普通的一个人,没有精致的面孔,夸张的妆容,老实说婶子的脸,其实是最正经的学术人士的代表。但是她的生活,却又是如此随性和自由。

  有人甚至在质疑说婶子在消费小波,这绝对是扯淡,婶子对小波的文字的崇拜,即便在她平实的文字间也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小波叔对于她,就是上天的恩赐,是有限的生命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对于普通人,能与偶像有如此亲密的接触,你能不将此当做一种荣耀吗?

  婶子这本书,我花了一个小时看完了,确实是自传,自己一生的经历,文字不算精彩,但是普通人要能达到婶子的成就,也不容易。

  这接下来的人生,和大侠一起带着孩子,即便看着和普通人一样,但其实也不普通了。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59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