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起1938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9-02-06   来源:文摘大全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文摘大全】

战起1938的读后感10篇

  《战起1938》是一本由疯丢子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起1938》读后感(一):随评

  网络小说中,有这么一本比较贴近“现实”的书,很难得。

  普通人在战争中会怎么样?这部小说就是告诉你,普通人在战争中最大得幸运,不是拯救世界改变历史,而就是能够活下来。活下来,就是作者给男主女主最大的金手指了。所以男主女主不万能,虽然女主仍苏了点。

  作者对德国人的心态还是有所了解的,虽然越到后面,越有看中国言情剧的感觉。实际上,德国人不大可能像海因茨那样行为,即为了与奥古斯丁的友谊,不断地给女主开绿灯。为了自己的私谊这么做,这是典型的中国人行为,而非德国人的。

  书中确实有提到纳粹为了种族纯粹制定的法律,即德国人不能和其他种族恋爱通婚,尤其是犹太人,和犹太人结婚的德国人,必须和配偶离婚,否则就一起进集中营(后来扩大至法西斯诸国,参考《美丽人生》)。但负责的机构,竟然一次也没有找男女主的麻烦,最后甚至所有人都知道女主是男主的女友……这个金手指太大了。

  《辛德勒的名单》里有集中营的军官虐待犹太女人的镜头,但是没有rape,为什么?因为德国人把犹太人等同于蟑螂,所以rape是对德国人自己的侮辱,是道德沦丧。这和日本人很不同。当然这不是说,这类事情没有发生,而是说,在当时的人的观正统念里,异族恋爱是不可容忍的,所以纳粹会设立那么个机构。大家不妨参考下讲述黑白婚姻的《猜猜谁来吃晚餐》。

  男主即便来自未来,也不能抵御希特勒的演讲,这个情节很真实。大部分德国人的回忆都是如此,希特勒的讲演魅力极大,他的确是说出了几代德国人的心声:德意志生存空间。

  在欧洲,德国其实是一个很苦逼的民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前,神圣罗马帝国是欧洲第一强国,在欧洲举足轻重,教皇的选举都要看皇帝的脸色。但是,宗教改革和法国天才的政治家黎塞留,把这一切都改变了。

  马丁路德为了他的正义,将罗马帝国分裂为信仰新教与信仰天主教的两大阵营,而黎塞留借助宗教信仰自由地幌子,联合欧洲诸国干涉罗马帝国内政,在欧洲形成了从法国、英国、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国等诸国共同抑制德国的联盟,这一联盟成了传统,后来德国数次试图崛起,这个联盟就会出来阻扰。德意志第二帝国才会没有完全实现德国的统一,而不得已让奥地利独立。所以希勒特的“争取德意志生存空间”才如此深得人心。以一己之力定欧洲近五百年的格局(看起来这一格局不会轻易打破,所以还不止),黎塞留此人之能,不知历史上有几人堪与匹敌。

  男主的名字是个大bug。奥古斯汀(Augustine)是个英文名字,这个名字在德语中的叫法是:Augustinus, 带us阳性词缀。德国男人要么叫奥古斯特(August,奥古斯都Augustus,总之,不会叫Augustine。

  当然,就一部网络小说而言,1938,还是一部好小说。

  《战起1938》读后感(二):愿世界和平

  疯丢子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那里面也有失败者的血与泪。

  《战起1938》是一面镜子,一面探寻历史真正面貌的魔镜。我从课本上学的是二战的德国纳粹惨绝人寰的屠杀行动,他们并不是正义的。现实也确实是这么回事,他们的的确确是非正义的。人人都说希特勒是一个天才,只是天才用错了地方。

  可是拨开历史的迷雾,穿过浅显的概论,走到那条路上,你看到的,是人性。

  战争之所以会发生,究其到底,还是人类无止境的贪婪。我不知道二战发生的真正原因,也不知道一站发生的真正原因。可是从这本书里面,我看到了是一个有一个有着光荣和梦想的青年的殉道。

  当一个国家被那些正义的一个有一个国家压榨到绝路的时候,人们没有另一个办法,只有反抗。我们国家的农民起义也是如此。物极必反。

  饥荒来临,小奥古斯汀竟然因为营养不良给活活饿死,一个军官的后裔竟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被称之为贵族。

  而犹太人仍然经商,像《威尼斯商人》里面,他们是聪明的民族,是睿智的民族。他们可以在波兰活得很好。甚至战争在眼前,他们仍然可以像《钢琴师》里面的场景一样,在餐厅里面听着音乐就着餐,甚至还能够打断演奏者的琴声,去判断金币是不是足金的。

  就是这样的现实在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他们终于也被曾经配给食物的德国人控制,烧杀抢掠,毁掉了家园,毁掉了生计,终日躲在昏暗的屋子里面,失去人的尊严。

  这段历史太血腥,为什么德国军官始终不肯放过犹太人,他们究竟对他们做错了什么!

  军人,是人民的卫士,人祸发生的时候,他们第一个冲上前线,为我们阻挡。他们是冰冷的枪,是锋利的刃,他们是为了人民的工具。

  违抗命令,会被送上军事法庭。就算知道这条路是错的,也不能够转身回头,否则就是逃兵。在和平年代的我,在国家安全至上的时代的我,认为军人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从古至今也是,他们的权利没有多少,但是他们的忠诚才得以构建一个稳固的国家,才得以让我们安然存在。

  战时的德国军人也是如此,希特勒的演讲说的是现实,也是谎言。可是无数年轻的德国人相信了,并且一生追随,他们戎马一生,手上沾满鲜血,眼底狼烟四起,心里波涛汹涌,为的,是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富足安乐的国土。他们远离自己的亲人,远离自己的家园,往西,爱琴海的阳光也照耀不了他们被战火蒙尘的心灵,往东,寒冷至极的东线,寸草不生的冻土之地,就算被冻成人棍,也不能后退。

  斯图卡的轮番轰炸,毁掉平整的坦途,切断敌人的军需。

  血流成河的村子,消灭反抗势力,一个不留。

  奥古斯汀是一个充满人性的军官,他拥有中国人的中庸,可是也充满了一个军人所背负的责任。无论他是罗桐,还是奥古斯汀,他是一个军官,一个军人。

  穿上军装意味着他就必须抛弃自我为荣誉而战。

  海茵茨也是,他没有奥古斯汀的遥远的记忆,他不知道自己的前路会是什么,他只有紧紧跟着自己的信仰一路向前,所有的结果自己承受。在这本书里面,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盖世太保。

  一手打火机,一手沃尔特,为了什么?为了希特勒承诺的未来。

  海茵茨是一个人,是一个完整的人,但不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兄弟,是一个二十四孝的好儿子,是一个衷心为国的好军人。他的人格很完整,就算知道自己的兄弟与自己的政见不一样,仍然拼尽权利为他做自己能做的一切。战争年代,本就那么不易,能帮就帮,更何况是从小到大的好兄弟。爱屋及乌,他保护着奥古斯汀,保护着秦恬,甚至到最后,他觉得秦恬已经对自己如此重要,他都没有逾越半步。重情重义。母亲总是和他说奥古斯汀有什么,你也一样够资格拥有,所以抢过来,然而他只是听一听,笑一笑,不了了之,对自己的母亲,他总是关怀备至。对自己的祖国,他是蒙蔽了自己的大脑,一手捂着眼睛,一手扣动扳机,向它证明他的忠诚。

  对于亲友,海茵茨是一个很不错的人,可是对于犹太人,对于他们所谓的敌人,他却是一个暴徒,凶狠的暴徒。可以因为一个玩笑,毁掉一个大好青年的双腿,毁掉一个女孩的生命,连眼都不眨一下。他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的沃尔特去试探人性,可是最终他发现,世界上不是只有那个生与死面前保全自己的险恶人性,也有就算害怕得要死也不能放弃亲友生命的温暖人性。遇到秦恬,的的确确是海茵茨的救赎之路的开始。奥古斯汀改变不了历史,他就算知道未来的路是什么样子,也只能默默地为海茵茨不动声色的保护。

  而秦恬却改变了海茵茨。作者显然是偏爱海茵茨,对他的笔墨用得颇多,海茵茨是一个傲娇,毒舌,可是却温暖的像太阳的男子。他同奥古斯汀一样都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就算自己的枪丢了会有麻烦,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将枪给了秦恬拿去防身。就算明显的知道自己对秦恬的感情已经变质,他也还是不忘一个做朋友的本分,朋友妻不可欺。后来就算知道自己放走俘虏会是什么下场,他也毫不犹豫的放了。纵然知道,自己出去可能连命都不剩的回来,他还是让秦恬将他做人质的送到苏联军手里,从此开始了十多年非人的命运,也从不后悔。的确,这样一个海茵茨,怎能让人不爱。

  奥古斯汀,一个孤独的时间旅行者。知道了结局却不能够改变任何一点轨迹的自己,究竟是有多么的绝望。压住自己心中的沮丧,活成奥古斯汀,是罗桐对生命的妥协,他们都赢了。再次醒来,他们都不曾庸庸碌碌。

  奥古斯汀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一个亲得不能够再亲的朋友,他也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恋人。在混乱的年代,他想到最好的方法让海茵茨和秦恬生存下去。毅然决然的让秦恬去巴黎,一次又一次对海茵茨妥协,为得只是让他最终不要沦陷,留下生存的机会。

  奥古斯汀是一个弥赛亚一样的人物,可是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作者并没有用浓重的笔墨描写罗桐。可是全文却四处都有他的痕迹,无处不在。

  作者的烟火气就在这里,罗桐是一个将近绝望的穿越者,是一个未来人,知道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可是仍然活成了当代人。两种矛盾的心理在体内纠结,撕扯。然而他还能够想到与那个照亮自己两个灵魂的女孩厮守到老。他可以在外独当一面,也可以在家里作羹汤,实在是一个经济适用男,就算是在战俘营,他也知道学习建筑,出来以后好营生,多好的一个男人。

  也许,遇到秦恬之前,他从来没有拜托过海茵茨什么,可是遇到秦恬之后,他就好像不停地一直地在拜托海茵茨。拜托海茵茨照顾秦恬,拜托海茵茨为秦恬的犹太朋友送去食物。种族政策下,他不顾及人闲,仍然像一个毛头小子一样追求着秦恬,或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可是身旁的人却是明显的能够感觉得到。异时代能够遇到同胞,其实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情。那么多的吐槽终于可以有一个发泄口了。将自己快憋得抑郁的话终于有人能够听懂了。是一件多么欣喜的事情。他和秦恬本就不是因为一见钟情,更不是因为爱情而开始的,而是这天上地下,只有我懂你,只有你懂我的心心相惜,注定了这两个人要走到一起。

  写到这里,我也明白了贴吧上有人说明显海茵茨和秦恬的粉红泡泡更多,可是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的原因了。婚姻,毕竟不单单是爱情能够成就的,而是一种理解与相知才能够厮守的。

  奥古斯汀想过自己若是在战场上牺牲,那么秦恬也不必等,他们相约在1990年,那个时候的奥古斯汀,罗桐想必是已经深爱入骨髓,来生再续缘。

  奥古斯汀是一个没有主角璀璨光环的男主,也没有光环的压力,就这么不温不火的做一个先知,神一般的存在。其实一个那么有远见而且成熟的男人,我觉得穿越到回去,也的的确确不会再有什么大起大落的心里了,犹如老僧入定,看破了红尘,就随缘而动吧。那首《宿命》恰如其名。

  秦恬是一个一个神奇的物种,宅女。

  可是她不是一个傻白甜的宅女,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宅女,心里不缺什么,就缺历练。而这一趟穿越,的的确确她没有白活一趟,真真实实的赢了。赢了命运,赢了自己。

  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孩,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是一个敢于表达自我的女孩。就像奥古斯汀说她是二十一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不过分的要强,又不过分的柔弱。她很理性,也很感性。

  面对恐怖,她的畏惧丝毫不露的表现出来,可是她却又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一路往前冲,没看到结局从来都不放弃。对待自己善意的人,她用笑脸相迎,对待自己恶意的人,她看都不愿意看一眼。

  她知道历史,但是却不过多的干涉它的走向,也的确,她一个人改变不了。

  前世再多的虚度光阴,想必今生在战乱的年代里面一一补上。她不想依附于奥古斯汀而活,也害怕她在远方担心她,所以一封信也不回,独自一人跑到红十字会,游走于战场上,游走于集中营。见过一个有一个指挥杀敌的铁血军人,不卑不亢。学会多国语言,为和平贡献一份力量。她的人生价值皆体现于此。

  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海茵茨说的“我从未拥有过她,却也从未失去过她。”,秦恬等了这两个男人十五六年。她一个人苦苦熬着,战火后面的爱情,那个值得她等了那么多年的人就是良人。她和奥古斯汀是恋人,可是和海茵茨是超越了朋友的朋友。她做得很好,一个丈夫,一个朋友,她用真实的自己处理的十分的得当。

  秦恬的感情一直很理智,她不像一个安稳时代的小姑娘,看到高大帅气还喜欢自己不得了的男人就倒贴,她很理智,理智得不像话,甚至忘了自己从灵魂上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法国,但是她却是属于那个同样饱受璀璨的中国人。

  一个德国军官,和一个反法西斯联盟国家的女子,在理智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却用平常时代不可能存在的善意一点一滴卸下了她心中的万里长城。他就是她的良人。他就是她的朋友。

  有些魂穿文,穿越过后,必定是要穿越回来的。可是这三个人的一生却是没有穿越回来的必要。我跟随着他们走过了半生铅华,等了半生,只剩下相守。

  海茵茨最后说道,不管发生了什么,那个时代,活下来,就是最大的荣耀。

  在夹缝中生存的人为了生存揭竿而起,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责怪他们的动机。若不是贪婪,必定不会造就这么多的无辜生命逝去。若是能懂得中庸之道,若是能够取之有度,用之不竭,若是懂得给他人留下一点点余地,我们那还需要去斟酌那么多的人性。

  同住地球村,你我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就会少一些矛盾,少一些摩擦。

  愿世界和平。

  有些事情我们能好好说话的时候,请多听两句,若是语言沟通不了,想必就是战火纷飞了。兵刃相见总是不好的。凡事留有余地,我们才能够和谐相处的。

  eace &Love

  《战起1938》读后感(三):记奥古斯汀

  “他们活过一场战争,他们爱过,恨过,笑过,哭过,欢欣过,绝望过,最终洗尽铅华,在午后的阳光里对着孩子们将一个战火纷飞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结局已经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用平安的余生,或尽一份责任,或见证一段历史,或别无所求地爱一个人,或念一首很长很长的忏悔诗。”——Whalence

  不知道这是第几遍刷《战起1938》了,手贱刷了下评论区,喷奥古斯汀塑造平平庸乃至更过分的言论真是气到我倒仰。

  我实名制反对说“奥古斯汀设定为男主很讨巧,但他的形象塑造粗糙,远不如海因茨比不上凯泽尔。他有穿越的金手指但除了作为秦恬最好的选择外没有任何意义。”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我能看到奥古斯汀身上不同于海和凯的其他魅力——那种“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悲剧性。

  我不能说奥古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或者是德国人,作为一个穿越者,他的价值观在现实与后世中试图找到平衡点,但必然充满了矛盾与纠结。他生活在战败的德国二十年,面对的是与此前浑浑噩噩生活完全不同的二十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拥有了曾经嗤之以鼻的信仰,让其成为在陌生时空地狱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他很自然的对这个终将走上罪恶之路的国家充满忠诚,一如作为一个中国军人的时候他忠诚于中国。

  他是罗桐,但他也是奥古斯汀。

  二十年,生死离散之痛作为他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于是他为了他的信仰,为了他的祖国染血。一往无前地走上了那条必将失败的道路。

  “一个士兵如果不两手沾满鲜血,他该怎样向祖国证明他的忠诚”

  “吾之荣誉即忠诚”

  战争就是一只滚下坡的车轮,一旦开动,除了粉身碎骨和永无止境,永远不会停下。纵然他清楚的明白自从他穿越以来时代给他的身份就是一个悲剧。

  他是那样纠结——他是奥古斯汀也是罗桐。一边是现代人的灵魂,清楚地知晓帝国的毁灭;另一边是多年的生活让他已经融入当世,有了亲朋好友的羁绊。对于此世的奥古来说,二十多年前的那个中国人“罗桐”更像是一个渺茫的梦境。在铁血与忠诚的生活中,他有关中国的记忆是那么飘忽。我不禁去想,如果奥古是独身一人,在过去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他又将是一个怎样的悲剧。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他的同乡。奥古和秦恬,是在这个血与火的时代里彼此的心灵道标,是这个糟糕年代中彼此唯一一件让自己不再悲观的事情,对于彼此来说,他们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

  晋江的评论区里多少人在质疑奥古和秦恬的感情是不是爱情,有多少人在期待换男主让海因茨上位,但我却恰好认为奥古和秦恬水到渠成的故事,让这篇文从绿晋江众多小言中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描绘那个时代的现实向故事——我实在难以想象秦恬那样的姑娘会和海因茨和睦相处甚至走到一起,除非这是一个你侬我侬的玛丽苏爱情故事

  奥古和秦恬的感情确实有着“钦定”色彩,在这个角度上,他们不是会受到晋江众多读者欢迎的情侣。但在真实的世界里,他们是恰好相合的两块拼图、两片一模一样树叶,是最合适彼此的唯一。在战火之中,两个真实年龄已过半百的老人直接迈进了老夫老妻的阶段,掺杂了亲情和友情的爱像天鹅交颈,是彼此的慰藉。

  如果是海因茨和凯泽尔是疯丢子所希望对那个年代悲剧特质能体现,那么我认为奥古和秦恬一个经历了整个时代、另一个直接面对战争的洗礼,两个人共同构成了当代人在那个悲剧时代的自我审视和对时代的审视。

  故事最后,他们已经老去,但他们曾经将生命燃烧在世界上最伟大也最丑陋的事情上,我看到他们的灵魂在最炽热的焦土上盛开。

  《战起1938》读后感(四):平凡的二战旁观者,不平凡的二战亲历者

  强烈推荐,不看后悔的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推荐时这么激动的文,那种感觉真是,太赞了。

  在我看来, 我自己看小说只是一直在寻找着一种触动心灵的震撼力,一本一本小说被我快速地看完,我不能否认这是快餐文化的影响,几百本的小说,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并不太多。现下对网络文学畸形发展的批判,并无道理,但这并不能掩埋有些小说独特的光芒。让我由衷地感到震撼,感动或者说是有很多说不尽的感想,那就是好小说。今年看过的这类小说,说起来只有魅者无疆,蔷薇之名,怨气撞铃,一度君华给我这种感受,而我又在这本名副其实的热推二战文中感受到了。

  第一次看二战文是基友推荐的我的纳粹情人,那个也是个乱世中温馨的存在,算是我对二战文的入门吧。以前不敢看这类文是因为很怕历史太残忍,很虐,但后来发现正因为有历史的衬托,更多人性的美好被凸显出来,里面真正的感情,也显得这么的温馨。

  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冰冷血腥的现实和缠绵悱恻的爱情带给了我们更强的感官刺激,愈是绝望黑暗,愈是精彩纷呈。

  在最不可能的地方诞生出最不可能的羁绊,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真。

  作者说,这不是寻死觅活的战地爱情小说。

  我深以为然。

  女主秦恬,她既倒霉又幸运,身为法国人免去战胜国的压榨,与德国人交好也在战争前期免去殃及池鱼,但是巴黎邻居对她不齿鄙夷,德国女护士对她心生怨恨。她接受了很多人的帮助,也馈赠了很多人。她是个中规中矩的穿越者,普通的二十一世纪独立女性,自私却善良,坚强但弱小,善于自嘲,小幽默。

  原本我是不喜欢多个穿越者,特别是两个穿越者最终走到一起,毕竟吸引我的时空沟壑带来的矛盾微妙感,只有男主是例外,因为两个迥异的人格完美地造就了他。

  男主奥古斯汀,中国的野战军军官罗桐,也是从大萧条时期跟随着德国一路行来的容克贵族,德军陆军上尉奥古斯汀.冯.卡尔曼。多么奇妙,灵魂是遥远的东方华夏民族子孙,还是二十一世纪的,身体是十九世纪的欧洲的日耳曼贵族,东方人的谦逊儒雅,西方人的骄傲荣耀,集于一身。

  他无疑是痛苦的,灵魂里的仁义道德,现实里的满手血腥,他无法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知道这一世的所有是德国的赠予。战争杀戮逼迫他到达人性的底线,徘徊在崩溃的边缘,他迷失在历史,人格和现实的交锋中。

  其实,救赎这个说法很俗,但毋庸置疑,秦恬就是奥古斯汀的救赎。

  她是中国人,让他透过她能望见午夜梦回中祖国的剪影。

  她是穿越者,两个孤独的异世灵魂相偎相依,他们共享着历史的秘密,见证着历史的足迹,这是谁都无法述之于口的魔咒。

  就如同奥古斯汀所说,秦恬完善了他两个人格。

  从此,两人不再惶恐无依,没有比这更坚固的羁绊。

  只是,秦恬有幸游走在历史的边缘,而奥古斯汀却已泥足深陷。

  既定的结局,永恒的过去,奥古斯汀被历史打败了,但是,他问心无愧,无论是作为罗桐,还是奥古斯汀,他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完成了使命——他为德国而战,鞠躬尽瘁,更为祖国犯下的过错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他是最理想的穿越者,既是历史的旁观者,也是恪尽职守的参与者。

  当初看帖子看到有一个推荐战起的帖子,那里说最触动她的一段是奥古和秦恬终于知道双方身份的那一刻,那也是直接促使我看战起的原因。看到那里,还是感动地一塌糊涂,也不知道是感动还是别的什么QWQ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海因茨,但我真的很喜欢奥古啊……

  ——文段——

  ‖ 她提高声音,用中文道:“奥古斯汀!你知道,穿越,是什么意思吗?!”

  中文而已,听不懂也没关系,她以为奥古斯汀会疑惑的问:“什么!?”或是干脆微笑不答。

  可是她看到了,奥古斯汀的僵直,他眼里的震惊,他那不可抑制的颤抖。

  答案已经毋庸置疑!

  两人傻傻的对视着,彼此都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而此时,火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

  奥古斯汀终于惊醒了,他下意识的拔腿就追,伸出手来,秦恬也反应过来,她努力探出身子,伸直手臂,刚碰到他温热的手,还没来得及抓紧,就被速度拉开了距离。

  火车加速很快,饶是秦恬快把自己摔出去,依然没法碰到奥古斯汀。

  她已经泪眼模糊,却紧咬着牙,努力看着他的方向。

  车驶出了站台。

  那个奔跑的身影越来越远,即将进入沉沉的暮色。

  忽然,火车的轰鸣声中,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吼传来:“秦恬!!!!!”

  字正腔圆的中文啊。

  秦恬僵硬的坐回座位,在满车人诡异的眼神中,嚎啕大哭。

  《战起1938》读后感(五):回顾

  这是一本我很早之前看过的小说,最近刚注册了豆瓣想要说说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当初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为书中主角之间的暧昧的情感所感动 为海茵茨的遭遇心疼。后来我又陆陆续续看过几遍 笑/ 每次看都有一些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增长,虽然我的历史尤其是二战时期的历史不太了解 但我对这本书的体会却逐渐加深 我体会到了各国之间信仰的冲突 民族歧视 军人对于信仰的坚定 以及战争为战区人民所带来的苦难。

  然而让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 海茵茨 他的性格应该是书中最鲜明的一个 他说:“我所做的一切,我丝毫不悔,这一生的信念已经被我用最决绝和灿烂的方式燃烧殆尽, 再没有一代人能够像我们这样义无反顾的奔向信仰和毁灭。” 。 他说:“我半途觉悟,纵使已经满身风尘,半身血泪,终是笑到了最后。此生无悔”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不自禁的热泪盈眶 ,直到现在我因为这篇长评再次翻阅了这本书依旧如此。请原谅我的任性 我为它评五星。

  《战起1938》读后感(六):战起1938小小读后感

  好久没有提笔写过什么了,在此之前,我没想过会为小说想些什么写些什么,但是今天我想打开文档写一篇小说的观后感,《战起1938》的一点点感想。小说有穿越没有金手指,男主德国军官,女主中国魂法国人。这是我看的第一篇二战背景的文,纠结了蛮久还是打开看了,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在高中的历史课上我们听老师一遍遍讲着中国抗战史,反法西斯,闪电战罗曼底登陆等等战役,然后在答卷上写着二战世界人民的苦难开始,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等。不过我对历史的感觉一般般就像大部分的女孩一样。然而在《战起1938》中我仿佛看到了德军轰炸波兰,党卫军用层出不穷的手段抓犹太人的场景(用听诊器听墙壁中是否藏有犹太人)。我跟着女主人公亲身体会战争的残酷,看到波兰人犹太族等被占领国人惨烈悲壮起义,看到战争下女贵族的委曲求全,看到废墟般的街道,德国党卫军残忍的枪杆下人命如草芥。然后我借男主视角接触到战争的另一面,德国人在一战后被压抑被欺辱的生活以及站出来反抗全世界的德国人的‘英雄’希特勒,也许他们的选择也很无奈,就像“一个士兵如果不两手沾满鲜血,他该怎样向祖国证明他的忠诚?”德国军人在周围环境下选择了一条他们认为正确但历史上错误的道路。男主的好友就是典型的战争狂热分子,从简单以为占领波兰战争结束到参加了攻打法国1940法国不设防到1941进攻苏联东线作战到1944年罗曼底登陆1945战败投降,从为德国日耳曼民族不受欺辱而上战场的军人到种族主义,战争狂热分子手染鲜血的侩子手,然后他迷茫了,在面对苏联人前赴后继像野兽般惨烈的反抗时他醒悟了,之后十年俘虏十年思索。“这一生的信念已被我用最决绝和最灿烂的方式燃烧殆尽!再没有一代人,能够像我们这样,义无反顾地奔向信仰与毁灭。我半途觉悟,纵使已经满身风尘,半生血泪,终是笑到了最后。”

  在看到女主诺诺缩缩在波兰法国 德国时我是有些看不起的,然而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想我也会和她一样,躲着藏着然后找寻家人,学习护理医学帮助他人等等。因为身处其中,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的推动,战争如此强大,个人如此微小,即使知道一切,也只是历史洪流的一滴水。而她能做的就是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家人,同时尽可能帮助他人。重要的是活着,活到战争结束,记录下所有的苦难和甜蜜,然后在之后的日子好好的,也许愧疚也许欣慰,但是,活着。

  愿我们永远不会太自满,以致忽略了世上的不义。

  愿我们永远不会因为在自己家中太舒适, 以致忘了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愿我们永远不要以为自由是理所当然的, 以致忘记了那些不自由的人。

  愿我们永远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接受权威, 而不察看它是否合乎正义。

  愿我们永远不忘用自己的声音、时间和精力, 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好。

  也愿我们永远不要丧失憧憬,永远要期待事情会更好、

  而且,我们永远都应该让它变的更好。

  ——犹太人逾越节家宴祷告词《战起1938》

  也许这篇文章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对我而言,二战不再是历史书上的枯燥文字,他是一个个苦难故事,他是活着的过去,他也是一个关于和平和希望的警示,感谢这本书让我从小说的角度感受了二战。

  附上两封家信:

  父亲,我记着我是伟大军队伟大国家的普通一兵,世界在我们面前将会屏住呼吸,我们已经准备好决一死战,战争的正义性,在于德国要获得生存的空间,为此,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将把整个世界,化为灰烬。(德国士兵)

  妈妈,我唯一光荣而善良的妈妈,我知道你比别人更痛苦,弟弟阿廖施塔已经差不多长大成人了,要照顾好妈妈,一辈子都要照顾好妈妈。父亲,我们还要参加阿廖施塔的婚礼呢,我好几次梦到你,我们大家向你起誓,我们一定和我们国土上最后一名法西斯分子血战到底,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也要把他献给祖国。 (苏联士兵)

  (一个平凡无奇的华裔少女,一段惊心动魄的二战之旅,一幅横跨欧洲大陆的战争图卷。

  她从“水晶之夜”的纷乱中逃离,从波兰闪电战的废墟中邂逅“恶魔”,然后在民族仇恨中登上最后的法兰西列车……

  战火蔓延过马其诺防线,战火纷飞中,她在不设防的巴黎经历白色恐怖,本以为这一切只是开始,却不想这一切远远未曾结束。她更没想到,在战争的尾声,她会昂首走上东线,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全部。

  那个俊美无比的军官,是别人的噩梦,却是她的天使,他们在这个黑暗的年代照亮彼此,却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

  每一张脸、每一个笑、每一滴泪,都刻骨铭心,让她奋不顾身地投身进去,难以自拔。

  爱和希望始终能够在黑暗中留着火种,让她痛苦,让她痛哭,然后突然化为温柔的月光,替她照亮归家的路。 --略小言的简介)

  《战起1938》读后感(七):在那个时代,活下去就是一种胜利。

  也许这不是一本好的二战题材的小说,对于欧洲大陆上的政治和战乱作者还是写的过于浅显,但是这是一本值得关注的小说,它把目光投向战争,告诉你们即使你们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到了战争面前你也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随着历史洪流随波逐流,最多仗着你的先知寻个稍稍安稳的落脚点。

  其实这部小说的男女主是我见过的最不会恋爱的男女主,但也是最生活化的男女主,抛开不合理的设定,能够找到像男主这样的配偶无疑是女主最大的幸运,可是这不是两个人的故事,这故事里面多了一个最扭曲,最固执,最跌宕起伏的人。

  海因茨,这是一个我印象最深的小说人物之一,就如同作者所说,这是一个希特勒疯狂信徒,俊美制服杀人如麻到翻然悔悟历经多年俘虏典型二战青年的形象,连作者都说,这是一个原本设定连男二都不是的路人甲,到后来变成了呼声超过男主的男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小说中一个角色他仿佛有了自己的灵魂,不再受作者的控制,渐渐从一个模糊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他是如此矛盾而又复杂,人物形象远比男女主要来的丰满,他既爱女主也爱男主,也许结局没有了男主,他会照顾女主一辈子。可是若是一开始没有了男主,女主就会死在他手里,这是一个不可解开的死循环,所以世事无常,在那个时代,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感情,那是能活下来才有资格谈的东西。

  《战起1938》读后感(八):宅女的二战

  哲哲看过很多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主人公都是穿越回过去之后,利用自己的现代知识,重新改造历史,最后打造出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但是,《战起1938》(上下册)这部小说却打破了这个俗套,讲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战起1938》有三个不一般的特色。

  首先,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一位90后宅女,她塑造的主人公也是女性。哲哲第一次以女性那细腻而温情的视角来重观历史,感觉格外新奇。作为一个女性,作者没有把着眼点放在气势恢弘的战争上,也不太关注新式武器的先进与威力,她只是把乱世中普通人的善良与友爱、恐惧和痛苦、震惊与愤怒一一展现出来,讲述人们在战争中的互帮互助与互相残杀。

  其次,这是一部不以“改造历史”为目的的小说。女主TIAN没有“虎躯一震、四方英雄纷纷来投”的王霸之气,也没有制造新式武器的知识和才能,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乱世中苟延残喘,拼命求生。这才符合常识,也让读者们更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代入感”。

  再次,这部小说对战争中人性的描写和刻画也颇见功底。在乱世之中,有的普通人突然爆发出人性的光辉,勇敢而坚毅;有的上流贵族无声无息地堕落,在强权面前奴颜婢膝;有的平民百姓在遭受了杀戮和掠夺之后,变本加厉地欺凌更加弱小的平民百姓,他们带来的伤害,甚至远甚于侵略者。

  以前,我有个疑惑:为什么严谨、理性的德国人,会被希特勒的口舌之利所“忽悠”?通过这本小说,哲哲了解到,在一战失败的十年间,德国人被凡尔赛条约压迫得抬不起头,经济萧条,生活困苦。而希特勒确有治政之才,迅速改善了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很多穷苦的德国人在吃上第一口肉肠的时候,就立下了“荣誉即忠诚”的誓言,心甘情愿地为希特勒卖命。

  记得罗振宇曾对《慈禧大传》评价道:“在一个日薄西山的王朝里,其实没有谁是蠢人,大家都很聪明,但也都——不得已!”我们读历史,在揣测当时人物的所作所为时,难免会疑惑不解。但是,带着“不得已”三字对其处境进行一番体察,也许能够让我们对其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同情。

  《战起1938》读后感(九):海因茨,应该死

  是部穿越剧啦,一开始还好奇作者怎么写中国思维的女人和德国男人的爱情,幸好线索不断引入正轨,男主居然也是个穿越者,这就好接受了,不会有恶俗倒贴的戏码让人倒胃口。价值观相同,语言相通,想不产生什么都难,何况是战时,相依为命、生死相依。只是小说后半部海因茨的亮点更多,被秦恬甩了一巴掌后的反应就不对劲了。被俘时真让人感慨,感动了一把,这可能才是真的爱情吧。自此,之前秦恬和奥古斯汀的情感只能成友情了,战后秦恬和奥古斯汀的情感可以说是亲情了。只是海因茨为什么要活下来呢,他应该在被俘时立刻被处死!这才是真实的历史赐予他的命运,也是爱情升华到绝望的必经之路。

  海因茨为什么该死呢?第一,他是党卫军军官,苏联人对党卫军绝不姑息,立马枪决的,何况是进攻时刻,杀人都杀的眼红了。第二,他残杀犹太人,道义上不能让他存活。第三,男主奥古斯汀没死,所以他最好去死,让他的爱情在俘虏时终结,随着子弹射穿肉体,爱情的火花可以膨胀到最大,然后,血溅四方,轰然消散,成为秦恬心中永远摸不到、抽不离、洗不尽、道不明的痛。爱情啊,最怕消磨,10年之后回来,那就不再是爱情了。

  海因茨被俘,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了《被遗忘的士兵》里某些场景。二战后期德军节节败退,战场后缩,林森死在了离家100公里的土地里,普鲁士的土地,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而魏斯雷德少校面对曾经的辉煌,不愿也不敢置信军队将来要撤到奥德河:“上帝保佑我们避免这样的灾难,我宁愿死也不愿意看到这天。” 结果是后面一句话:也许魏斯雷德少校相信上帝,后来,他的祷告言中了。

  海因茨给人的印象就该同上面两位一样,小说最后他虽然活着,但是在我心目中,他已经死了。

  还有一些小疑点,在此处是否要说啊,说了好像毁了上面残忍的意境,o(︶︿︶)o 唉,咱家还是简单提一下吧。第一,黄种人在第三帝国占领区没那么好混的,排除奥古斯汀照应,秦恬还是混的太好了。第二、少校不是那么年轻就能当上的。第三、伙食丰盛,《沉静如海》里女主难得才弄到几条四眼鱼;《被遗忘的士兵》里萨杰爸妈省吃俭用才整出了一个包裹,包裹里只有巧克力、饼干、袜子,这都让萨杰欣喜若狂;《不可征服的人》里安内特一家三个月吃不到干酪,而这里的秦恬隔三差五有鸡汤牛柳吃,太也滋润了。第四、直面战争的女人,居然不害怕?

  《战起1938》读后感(十):无题

  看过的唯一一篇二战文,话说这样的题材本来就挺少见的吧。

  同学、ET是我认识丢子的开始,着实把当年年少无知的我惊艳了一把,天马行空的人物性格和始终以军人为天职,完全没有感情线【苦笑】的男女主可以说是相当清奇了。abu家族更是在年少的我心中立下了像英雄碑一样的身影。行事无所顾忌,大开大合,但又不是冷血动物的外星人,在蓝星看起来是那么自由快活。即使是生活在古代的阿察部部,看似被拘束在内院之中,但思维频度还是始终跳脱在正常人的范围,一切阴谋诡计在绝对实力面前都是跳梁小丑罢了,不值一提。

  但这一篇文给我的感觉恰恰相反,没有战神,没有战士,只有一个在战争中努力生活,见证过死亡也欣喜活着的普通人,很感动也很心疼。对于二战或者说近代战争,我的了解实在不多,四面开花的血腥,一场场或大或小,或历史留名或无名的战役,历史书上只会一笔带过,太平年代也少有契机提及,但丢子给我在很大程度上科普了一下。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wenzhaidaquan/299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