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艺术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16-07-06   来源:感动文章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感动文章】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10篇

  《抱怨的艺术》是一本由〔美〕盖伊•温奇博士(Guy Winch, Ph.D.)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一):你真的会抱怨吗?

  都说抱怨是负能量,这些满满的负能量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却是最高的。与朋友交谈,没说几句就开始各种抱怨了。他向你抱怨,你向他抱怨,好象自己每天都在遭遇受着委曲,向别人倾诉之后就可以好了一样。其实呢,你的抱怨是有效的吗,抱怨过后你的心情变好了吗,你所抱怨的事情得到解决了吗?多数的答案是没有,反而导致你的情绪会更加沮丧焦虑。过度抱怨等于作茧自缚,这些抱怨潜移默化地定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公众人格,并改变了自己的本质特性。不抱怨,不倾诉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是极其有害的。

  如何才能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的抱怨呢,《抱怨的艺术》第五章“一份美味抱怨的成分表”让我受益匪浅。马克•吐温说过,我认为赞美应该总是说在合情合理的抱怨之前,因为它能纾缓愤怒,并且确保抱怨被温柔有礼地接受。别让愤怒掌控你的抱怨,尽管在特定情况下,我们生气完全合理,并且是可以被授受的,但就抱怨而言却并非如此。为了避免注意力远离投诉的核心,我们必须让自己的语气保持在一个标准上。要想控制我们的情感反应,或改变我们的思想信念,我们就必须管理自己的行为。把抱怨做成三明治,中听的话就像投诉三明治层的面包片,三明治中间那层“肉”是投诉本身,而最底层的面包就是“助消化剂”了。助消化剂就是在投诉的最后,以一个积极性的陈述收尾(正如中听的言语一样)。同时,要找到投诉的正确路径,投给对方一个真正的微笑,将对方的心情调整到对我们有利的状态。

  如何对青少年抱怨是家长们一直关心的问题,青少年的心里内置了两道坚固的防护墙,用以抵挡父母的牢骚。面对责备,他们要么怒火爆发,要么就在心里蒙上一层偏见。“二八原则”是我们和孩子交流时一条简单的经验法则:我们80%的时候应该和孩子们积极或中立地交流,只留20%的时间给命令或抱怨。如果我们总是给孩子们各种指令,孩子们的脑海里已没办法容纳更多的抱怨了,那我们就不应该再去抱怨。

  亲密关系中的抱怨可以反应出他们婚姻寿命的长短,正确的抱怨方法可以促进夫妻感情。男性间的友谊:无声胜有声,女性间的友谊:抱怨不嫌多,等关于抱怨的诸多研究发现,让我们对抱怨及抱怨的作用有了新的认知。一切改变距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让有效抱怨带来完美世界。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二):今天你抱怨了么

  今天你抱怨了么

  在生活当中,我们时常听到抱怨,家长里短的抱怨,工作压力的抱怨,父母抱怨不成材的儿女,青年人抱怨父母的逼婚态度,似乎“不抱怨的世界”根本不会存在。抱怨,是心中怀有不满,不满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抱怨自己和别人。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我们的负能量在宣泄。抱怨是一种情绪,会传染,在负能量链接中,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以至于在抱怨的同时,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在下降,形成一个循环,越抱怨,越无趣,越无趣,越抱怨。其实,抱怨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抱怨的人,没有技巧,不懂抱怨的艺术。

  美国心理联合会(APA)成员盖伊•温奇博士在这本《抱怨的艺术》中,为读者揭示了不委屈自己、不伤害别人的说话之道,用抱怨的艺术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盖伊•温奇博士曾获得美国纽约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一直致力于为个人、夫妻以及家庭提供心理治疗方面的帮助。盖伊•温奇博士将抱怨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应用于其心理治疗,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实现身心健康。

  抱怨是一把双刃剑,抱怨其实也可以解决问题。在书中提到的乔希比林斯作品《爱发牢骚的人》中,我讨厌发牢骚,我总是渴望和平,但是吱吱叫的轮子,总能得到油。这在一方面确实是因为抱怨而获得必要的权益,但在另一方面也体现有效地抱怨,才可以带来问题的解决和实现既定的目标,一味无效的抱怨,只会活的卑微和低下。在人生当中,没有人不抱怨,抱怨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抱怨背后的隐藏的问题却鲜少有人发现和解决。我们在一味的抱怨或者指责别人抱怨的时候,真正问题的解决并没有更好的实现,无效的抱怨,伤身伤神,陷入无助的循环。

  在本书当中,盖伊•温奇博士不仅重新定义的抱怨的概念,也为我们有效的抱怨提供了简单而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引导读者合理的表达抱怨,并用抱怨来解决问题,改变自己,改变世界。让抱怨恢复原本的作用,成为解决问题和加强沟通交流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正确的表达抱怨,增强自我的知识储备,学会控制自我的情绪,调节情感,在抱怨来临之时,用自我的智慧来分解抱怨的问题,找到抱怨的根源,适时并恰当的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突破;在人际相处中,倾听别人的抱怨,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也会我们会更加理解抱怨的艺术,可以带来情感的进步;当我们抱怨的时候,寻找投诉的正确路径,而不是毫无目的的发泄自我的情感,在理智和情感中寻找平衡。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三):打破成见,有效抱怨

  当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浮躁的社会漩涡时,我们已经无法避免抱怨。如果我们还像孩子一样天真得以为,这个世界上不应该有任何像抱怨一样充满负能量的事物时,我们的内心可能也早已被这种成见压制了。真正懂得时代变迁的人,是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变化。当抱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时,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观点去认知抱怨,才是真正有正能量的选择。

  1.抱怨不再是负能量。

  也许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抱怨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抱怨是不踏实做事,是好高骛远。但是从本质来讲,抱怨已经成为一种隐藏的沟通方式。我们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不满意的事情,这些事情总是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我们。

  抱怨实际上就是与人在沟通,为人与人架起互相理解的桥梁。它比起普通的沟通更有凌厉的气势,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充分注意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简单的抱怨当中就可以融洽起来。

  2.不抱怨只会让你压抑。

  如果生活中没有抱怨,想想那得多糟糕。当你网购时收到一件质量差的货物,当你吃饭时吃到难以下咽的事物,当你努力工作时同事却在拖你的后腿……如果你不抱怨,你只能在遇到不公平的时候暗自忍耐,白白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中国人常常追求忍耐,殊不知这忍耐的背后,却是我们内在负能量的累加。我们都知道,忍耐是有限度的,如果不抱怨,只会让你压抑,而压抑之后,只会是更大的“火山爆发”。

  书中讲到,抑郁症其实就是这样憋出来的,实在有道理。我身边就有真实的抑郁症患者,在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什么都不说。他们习惯把所有的压力都藏在心里,所有的痛苦和难过在每个黑暗的夜里默默撕扯着他们,但他们选择什么都不说。久而久之,他们内心的负担越来越重,只会选择更加极端的表达方式。

  而生活中那些懂得抱怨的人,总是把所有事情都不放在心上的人。他们遇到不满意就说,遇到不开心就说,所有人都能够从他们的外在表现得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对这样的人产生理解、认同或同情。

  3.抱怨也可以带来高效率。

  如今我们看到的投诉、反馈、意见,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抱怨。在很多机构当中,抱怨机智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

  对于抱怨的主体来说,抱怨其实就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意。当一件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时候,没有谁能够蒙混过关,所有人都看得到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但是唯有说出这种不满意,才能够真正促进这件事情的解决。

  对抱怨的客体来说,抱怨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进步。抱怨其实就是一种反馈和监督的机制,当有人对一件事提出负面的看法,其实也就是在提出使其进步的有效建议。只有把这些抱怨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才能够真正推动自身或事情的进步和发展。

  4.不要让抱怨流于无意义或暴躁狂。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分寸,抱怨也是如此。如果你的抱怨总是低声下气,那么恐怕没有人能够听到你内心真实的想法;但如果你时时刻刻都对别人怒目而视,恐怕身边的人都会被吓跑。所以要想让抱怨真正获得效果,应该掌握好分寸。

  这本书就叫做“抱怨的艺术”,当我们将抱怨视为一种艺术的时候,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抱怨行为进行反思,也时时刻刻记住自己不要因为抱怨而丢了自我,生活自然而然会变得简单起来。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四):这样“抱怨”让你更容易达成目的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麻烦,这个时候抱怨几句很正常。但同样是抱怨,有些人能达成目的,而有些人会气的半死。

  抱怨实际上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新书《抱怨的艺术》就是聊这个话题。哪些事值得抱怨,用什么方式抱怨能解决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是个心理学家,书中的所有场景都在美国,因为国情的不同,可能只有一部分内容适合用在国内。

别随便抱怨,寻求情感安慰时也要看人才行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五):抱怨同样需要智慧

  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见到一群上了岁数的大妈聚在一起聊天,凑近了一听不是说东家长西家短,就是抱怨自己的家人哪里做得不对啦,那吐糟的程度叫一个义正言辞啊!看多了,也只能一笑而后淡然走过。其实,不仅是她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抱怨命运的不公或者生活的不如意。尽管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发泄不良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有时候抱怨多了,难免会令人烦躁,引发一系列不愉快的事情。

  通常,我们会觉得“抱怨”是一个具有贬义的词汇,但其实恰恰相反。因为抱怨往往代表着出现问题了,只有从根本找到原因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那么在面对诸多明知不讨好却又不得不说的抱怨时,到底该怎么办呢?美国心理学博士盖伊.温奇用他的著作——《抱怨的艺术》,告诉我们抱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恣意释放自己的不如意,只有在不委屈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抱怨才是有益的,而这一切只需要明智的方法而已。

  正如书中所说;“有效的抱怨可以改变世界。”其实,被抱怨的人只要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有不妥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本书的作者盖伊.温奇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书中他列举了大量因为抱怨所给身边人带来的伤害,并通过深度解读事例,帮助这些人解决现状。

  全书共分为八个大章节,从心理学角度告诉人们抱怨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对实用的抱怨小技巧,从而改变那些让人觉得头疼和困扰的局面。在阅读之后,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抱怨是具有双面性的,只要利用得当,一样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快乐。

  我们都知道人际交往需要说话的艺术,抱怨也是如此。虽然说抱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但是想象一下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总是唠唠叨叨,抱怨个没完不了,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一定会觉得崩溃吧。而这种情绪就像是病毒一样,会不断的传染,再传染......到时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免不了到处都怨声载道,那还有什么好心情可言?这时智慧的抱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若是大家都能学会正确处理来自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抱怨,化解生活中潜藏的矛盾,那么生活远比之前要幸福的多得多。改变自己的现状,就从学系抱怨的艺术开始吧!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六):概要

  The squeaky wheel gets grease. 感谢丽莎给世界各地地孩子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如果事情不遂愿,就请继续抱怨吧,直到目的实现。——比尔.克林顿《辛普森一家》 乔希.比林斯 错误能从缝隙溜过,而真理却会被困在门口。 D型人格,压抑情感,不表达。提高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

  我厌倦了抱怨。我得想些新办法。——梅尔文.尤德尔《尽善尽美》

  习得性无助是对不存在的束缚做出的反应,一种认知扭曲,是我们的观念出现的问题。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许多人埋怨记忆差,却没有人抱怨自己判断力差。——本杰明.富兰克林

  反购物,零售借用

  我认为赞美应该总是说在合情合理的抱怨之前,因为它能舒缓愤怒,并且确保抱怨被温柔有礼地接受。——马克吐温

  投诉三明治

  如果一人可以做出改变,那么所有人都应该去试试。——约翰.肯尼迪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七):有趣的报怨

  今年夏天有些热,据说周末二天已经达到36度,朋友之间见面都是在说,这天真热,热得让人受不了,朋友圈里也是各种图,各种抱怨天气的。那么报怨真的只是负能量,负面情绪吗?NO,今天这本书《报怨的艺术》,就是来告诉我们,报怨其实是正能量,报怨是一种表达技巧,报怨已经升华到艺术层面。

  本书的作者盖伊·温奇,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博士,是有效抱怨领域的权威级专家,十年来,他教会了无数人抱怨的技巧,帮他们解决了工作、人际、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听起来很有趣,教人报怨,竟然可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所以作者在文中,用一些实例,向我们介绍了报怨的实际用途,以及报怨的一些技巧,方法。

  比如我们选衣服,会因胖瘦高矮,选择大号中号小号,价格嘛都是一样的。但是曾经在英国,有人发现内衣大号竟然比其他号要贵,但是衣服裤子,却没有,只有内衣。投诉到百货店,竟然得到因为成本不同价格不同。只能多了成本。顾客的很不乐意,报怨啊,投诉了,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直到这个顾客买了百货公司的股票,决定亲自向公司老总商讨此事,被记者报道,而后,百货公司才重新定价。这报怨不是一二天,时间很久,这报怨不是一二人,而是好多人。报怨的根源就是不平等,报怨的结局就是想要平等对待,而这位顾客采取了相应的办法,最终,报怨得到了解决。由此可见,报怨的力量真的是很大呢。

  中国有句有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确实是这样,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幼儿园,凡是那种会撒矫,会哭折腾的孩子,受到的关注就比安静老实的孩子要多。而正在那些孩子,他们的要求没有被达到,他们报怨,他们折腾,而大人接收到,满足了他们的报怨,这种一种完美的反馈系统。而恰恰是这样,我们忽视更多遵守规则的孩子的需要,忽视了他们报怨。

  当人们开始报怨的时候,其实是人们的不满情绪爆发导致的,为什么不满,多数是因为他们的需求,没有被达到或是被忽略。一方面因为没有被满足而报怨,另一方面人们也正是因为知道报怨无用,却还是在报怨着。听起来挺有意思,明知是无用功,却还做。

  心里有不满,就需要发泄出来,报怨不是负能量,报怨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我们学会报怨的技巧,学着报怨,学着沟通,学着解决问题。这门艺术真的很有趣哟。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八):有效的抱怨 让生活更美好

  有效的抱怨让生活更美好

  “无论主观与否,抱怨是一种不满情绪的表达,其目的是发泄情绪或者达成某种心理目标或人际目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罗宾·科瓦尔斯基(RobinKowalski)认为,抱怨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消除我们的沮丧、愤怒和懊恼,滥用或者沉湎抱怨,则可能摧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我们的身心健康。在《抱怨的艺术》中,盖伊博士介绍了一种心理学上的“D型人格”——这种人格的特点是压抑情感,不仅对负性刺激更敏感,往往不受时间和情境影响就陷入烦躁、紧张、无缘无故的忧郁中。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4~6倍,而我们身边D型人格类型的比率大概为31.6%以上。不抱怨的岁月静好,人人向而往之,可生活却免不了一地鸡毛。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烦心事。所以,与其压抑自我憋出内伤,不如学会抱怨中的有效沟通术,艺术地表达我们的委屈和不满,进而将消极情绪转换成人生正能量。 

  “如果我们更严肃地对待我们的抱怨,令其更有效用,对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有好处的。”正如盖伊博士所言,在某些时候,抱怨不但让生活更美好,还会改变社会发展乃至推动国家立法。老兵约翰·霍利(JohnFHawley)对在伊拉克阵亡的儿子马修·霍利(MatthewFHawley)和三名战友被军方通过美国航空公司一架飞机的货舱运送回国非常不满——“他勃然大怒”。他认为,没有国旗,没有仪仗队的致礼,而由非军事人员用推车和叉架起货机处理遗体是对军人的亵渎,丝毫没有对为国捐躯的勇敢战士表现出应有的敬佩和尊重。军葬,是一项荣耀,为了让捐躯的将士和痛失孩子的父母得到应有的尊重,约翰向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议会代表邓肯·李·亨特(DuncanLeeHunter)提交了一张申诉书,“主张为阵亡将士灵柩运送立法”;同时,他还“威胁要公开国会每一个反对这项条款的官员的名字,并把他们对国家阵亡英雄的不支持和缺乏尊重的态度公之于众”。可以肯定,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在职的官员敢冒险挑战公众的情感。2007年,这项法案在国会两院中获得高票通过,美国第43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WalkerBush)签字将条款列入法律。  

  抱怨有它存在的价值。盖伊博士认为,抱怨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抱怨,既不委屈自己,又不伤害他人。在《抱怨的艺术》中,他教会我们如何烹制一份美味的“抱怨三明治”、如何用“重新建构”的法则来抑制我们的愤怒。他认为,抱怨之前要先调节好情绪,采用“三明治式抱怨法”,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第一步,使用对方愿意接受的表达句式,开启听者的耳朵,使他们愿意听。最简单的方式是真正的微笑,注意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有鱼尾纹那种微笑。第二步,表达自己的请求,最好能阐明解决方案。第三步,运用“不得不…”的句式描述紧迫性,提高听者的行动动机。他还强调,一次只抱怨一件事,多次重复,表达要有节奏。当然,还要诚实承认自己出错的部分,比如遗漏了什么,这样就会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

  刊载于2017年12月17日《番禺日报》二版,发表时有删节。

  http://pyrb.dayoo.com/pc/html/2017-12/17/content_2_7.htm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九):学会艺术地抱怨

  在一直以来的学习中,在一直读着的鸡汤里,“抱怨”都不是一个褒义词,更多的心灵药丹里宣扬的是“抱怨无用”。关于抱怨有一个我经常看到的鸡汤句,无论用在职场,人际,爱情里似乎都能说得通——大概意思就是“接受不了的话你可以选择离开,既然选择了留下就不要那么多抱怨”。

  而这本书里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一则抱怨非但不是无用,它更能改变社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二则抱怨一直隐忍不说,堆积在心里不表达不发泄,长此以往,极有可能会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好吧,其实我稍微有点混淆视听了,我们平常所理解的“抱怨”与书本里上段第二点所提到的抱怨基本同义,指的都是同一种东西,然而书本里主要着重描写的“抱怨”,更多的应该是指“投诉”、“意见”、“反馈”此类意思。但就算是吐苦水意义上的抱怨,书里也并不支持它的无用说,如上段所说,一直郁积在心里可是会生病的啊!

  书本大概的内容,通过我自己的事例基本就可以概括一下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公司里就职。大公司,制度死板但发展前途更大,小公司没什么升职空间但能学到的东西也许更杂更多,我的那个公司就是后者。进公司时我是以文案编辑的身份进去的,后来渐渐的,工作范围扩展到活动策划,再后来到数据分析,最后还插手了运营。听着似乎挺厉害,然而我的title却一直只是文案编辑,因为公司小啊,员工以上是主管,主管以上是经理,总经理还是老板,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其实我也很感激这家公司给了我这么多的机会,接触并熟悉了更多领域的工作内容及核心,为以后的跳槽也累计了不错的基础,但当时小啊,毕竟只是第一份工作,当每天加班到后来半夜还在做表时我也开始心生怨意了。但当时作为一个小职员我是不敢向上面提出异议的,所以后来有段时间跟同事倒苦水说上面坏话居然就成为常态了(好吧,现在已深深知晓这种行为有多愚蠢了)。

  按书本的说法,我的抱怨并没有堆积在心里,而是实时把它倒出来了,然而倒的不太对

  《抱怨的艺术》读后感(十):为了身心健康,你需要懂得抱怨的艺术

  文、闫晗 ,公众号:闫晗

  曾经有一本《不抱怨的世界》很流行,告诉人们要专注于行动,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抱怨是负能量,没人喜欢听抱怨——祥林嫂一开口,旁人就说“知道了,你又要开始了”。

  很多人不得不像《武林外传》里的郭芙蓉一样,想要发脾气的时候不断念叨:“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

  可咒语也有失灵的时候,消化不了委屈感还是会发出一记“排山倒海”。

  不抱怨的岁月静好,人人向往,可生活中还是免不了一地鸡毛。

  看了盖伊·温奇博士的《抱怨的艺术》,才松了一口气,原来抱怨在心理学上是正常的,而不是“三观有问题”。把负面情绪隐藏起来,假装不存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健康埋下隐患。

  盖伊·温奇介绍了一种心理学上的“D 型人格”——这种人格的特点是压抑情感,感受到大量负面情绪,又无力表达,只好憋在肚子里。这种人更容易陷入抑郁,而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4倍。

  “憋出内伤”的人并不少见,积压的戾气消化不了,总会有其他出口,否则朋友圈的情绪宣泄文章也不会得到那么多转发。

  抱怨并非一无是处,抱怨得当,既有助于解决问题,也能提升自尊,有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抱怨,既不委屈自己,又不伤害他人。怎样才能做到?

  盖伊·温奇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他租住的公寓旁边施工,震耳欲聋的噪音成了住户们在电梯里碰面时的唯一话题。住户们纷纷给物业公司打电话投诉,盖伊·温奇也写了一封投诉信,结果只有他一个人,得到了减少房租的待遇。

  这封信有什么秘密呢?盖伊·温奇提出了一个“抱怨三明治”的概念:中听的话就像顶层的面包片,中间那层“肉”是投诉本身,底层的面包是“助消化剂”。

  大多数人一听到投诉,防御系统就会立即启动,所以开场白必须缓和、中听,打开对方的耳朵。所以,这封信的第一段主要讲述“我非常喜欢在这里生活……”,传达了友好的感谢。

  投诉的主体也不是指责,而更像一个请求,“我完全能明白,你们对这个建筑工程也无能为力,而且没有义务为这些噪音补偿。我想请你们考虑将我的租金往下调整一些,以此来反映我生活质量同以前的巨大差距(这同样不是你们的过错)”。

  结尾要让抱怨受理者难以直接驳回,并强化伸出援手的动机:“我知道你们没有义务……但现在的情况变得如此糟糕,所以我觉得我不得不……对于您对我提建议的考虑,提前表示感谢。”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物业人员,在一堆劈头盖脸的抱怨电话和信件中,或许也乐于为盖伊·温奇这样“会说话”的人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抱怨不宜过度使用,每次最好只抱怨一件事。父母在和青少年交流时有一条简单的经验法则:80%的时间应该积极和中立地交流,只留20%的时间给命令或抱怨。一方在高高在上地批评教育,另一方在逃避、充耳不闻,这样的亲子关系,都是没有把控好抱怨的比例,或者是把许多不同的事情混为一谈,激起了叛逆。

  正确回应亲人朋友的抱怨,也是生活中的重要考验。无论是不是你的错,都要认真倾听——准确理解——承认感受,再明确而礼貌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抱怨确实是一门艺术。

  首发于《中国青年报》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gandongwenzhang/22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