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17-10-29   来源:亲情文章    点击:   
字号:

【www.sbbzjw.com--亲情文章】

《亲·爱》影评10篇

  《亲·爱》是一部由李欣蔓执导,余男 / 于谦 / 乌吉穆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爱》影评(一):《亲爱》:亲情和身份的寻觅

  《亲爱》讲述的是亲情,而且以女性视角出发,将母女之间的关系如此透彻的摆放出来,进行一番独具特色的剖析,倒是非常应母亲节这个景。而且,作为一部情感类题材的电影,《亲爱》也在内容厚度上做了延展,让影片有了充分的分析价值。所以尽管影片会有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存在,但作为一个新人导演的处女作品,却是相当不易和值得肯定的。

  《亲爱》的故事并不复杂,余男饰演的女强人,在母亲去世之后无法释怀,却不经意间又被告知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影片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倒叙了余男这个角色的生长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充满了有关人物、亲情、本土、家、回忆等各式各样的主题元素丰富影片。

  “寻找情感”,恐怕是《亲爱》和导演最想让观众感受到的主题传达。影片中余男的出场是带有强硬、生冷的冷漠气质的,但在这层坚强的表壳之后,隐藏的却还是一个颇为女人的本质。在突出的对比之下,余男这个角色便有了一个从盛气到本质回归的过程。而将角色与影片女性本体的定位联系,就更容易理解此角色在影片中的存在。在一个强势、男权的世界中,女性在外的表现必然是趋于男性的,而只有当其回归到家庭和情感中时,才会重归本质。看起来,这样的价值观显得有点落伍,导演也意识到其与影片主题的冲突,因此将余男这个角色描绘的更加独立和自主,而且影片的一个特点便是男性的缺席,尽管有于谦这样一个律师存在,但男性的整体存在感却是被导演可以淡化的。不管是家庭关系还是亲情关系上,男性都是缺席的,从而保证了影片女性主义电影的特质,同时也强调了影片女性化、情感化的一面。

  而在情感的寻找过程之中,导演又为影片插入了“身份认同”的议题。这个议题从电影中余男生母的倒叙开始,伴随了女主角整个的心路历程。《亲爱》涉及到一个异域的身份问题,同时也关乎了文化的冲撞。影片中余男遇到的两个母亲,一个是日本母亲,而另外一个则是归属于传统中国的农村母亲。对于日本母亲和女主角本人来说,经历了多次的“家的变更”,却始终未有家的感觉。这于导演的阐释来说,便是一种身份的两难。所以,影片中日本母亲逝世了,成了缺席。一方面,缺席给了影片女主角以探索身份的机会,而存在则始终强调了这种身份上的尴尬。

  这种尴尬同样存在于剧中余男生母农村妈妈的身上,她从东北来到梦幻之都上海,从传统来到了现代,但其所遭受的冲突感却明显并不强烈。其中的原因,或许正是因为传统意义上亲情所在之地即为家的认知,让她在都市的异域感变得不再强烈。

  然而对于余男饰演的角色陆雪妮来说,她需要面对的就是在不断的情感寻找和身份寻找中,将二者交织起来,最终将自己成功的定位。于是,导演在片尾安排了一个生母并非生母的局面,而一个看似开放式的结局,则将选择权和对情感的最终定义交还给了观众。

  从这个层面来说,导演李欣蔓用这两个议题串联起了整个电影的故事讲述和理性探索,而影片也因为有她个人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的融入,看起来相当的真实自然。再加上余男挑大梁的精彩演出,《亲爱》算是部定位准确、表达贴意的作品。

  《亲·爱》影评(二):《亲爱》:寻找母爱的温度

  《亲爱》是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甚至它的上映都几乎没有多少宣传,一如母爱本身那样润物细无声,总是在恰当的时候给支持与鼓励。赶在母亲节前后上映并不只是为了赶时尚,而是顺应某种社会氛围,毕竟在日渐程式化的都市生活中,只有某些特定的节日才会引起我们对某种情感的回忆,而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被生活磨损了的情感则更多的是散落在庸常生活的各个角落里。

  凭心而论,影片尽管没有过多的宣扬自己,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却是非常丰富的。这样评价并不是因为它曾经在2008年的东京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而是对该片内在素质的真实评价。就影片反应的内容来说,《亲爱》一方面时空跨度相当大,另一方面其情感的深度非常高,因而通过时空的穿插展现情感的力度就成为该片的主要特色。

  《亲爱》的故事缘起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当然,在当下中日关系高度敏感的时刻,来进行这样的故事叙述本身就需要导演的勇气与智慧。或者,在这种叙述中我们也能看到中日两国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气质的差异。

  面对无法摆脱的困境,对于战败时的东北开拓团中的老人孩子而言,长途的跋涉就是一场灾难。而在确定不能到达目的地时,他们选择的是自杀。通过美智子的叙述,我们看到日本文化中的偏执因子,即他们不但对敌人狠毒,对自己同样毫不手软。这种文化造就了日本人不宽容的性格,无论对自己还是他人,都容易用理念默杀生命。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尽管与日本有着刻骨的仇恨,但是却没有对之进行赶尽杀绝。因而对于遗留下来的日本遗孤,他们选择了宽容的收养。通过美智子信中对养母的回忆,我们看到,那种跨越民族的博爱之心最终真正感化了美智子,使她体会到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生命之爱。这对于当下日渐右倾的日本社会来说,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警示与启迪。

  当然,对于《亲爱》来说,战争年代只是一个遥远的背景,而现实中的叙述却仍然以陆雪妮(余男)的都市生活为主。而在现实中的陆雪妮却仍然生活在自己的孤岛中,尽管她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可是在情感领域却并不成功。或许,养母美智子才是她的情感支柱。然而,随着养母的离世,她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无法真正建立起一种健全的情感网络。

  王佳芳(徐玉兰)的出现给了陆雪妮一次重新树立自己情感坐标的机会,尽管后来证明所谓的生母是一场“误会”,但人生中情感的相交却不是误会,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场关于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寓言。随着养母的逝世,(当然养母亦可以看作城市人的被寄养状态)以陆雪妮为代表的都市人处在一种情感的无着落状态,而来自乡村的王佳芳则通过情感的渗透使陆雪妮接受自己,并获得某种情感的依存与寄托。

  这样,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完成了对接,将悬浮的城市文化植入到乡土的宽广包容之中。而王佳芳使陆雪妮感动的就是那咱尽管质朴,却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关怀。尽管没有都市情感的绚丽与复杂,但是却是一种真实的状态,而这恰恰是城市文化的缺失。

  事实上,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当下的都市生活中,个体始终处在一种不完满状态,现实中的各种不足注定我们无法获得完满的生存状态。然而,尽管现实是不完满的,我们却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情感来使人与人的相处更为融洽。影片中几个女人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们却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母爱,而正是这种不掺杂任何利益的爱,让我们感受到人间的温度。

  《亲·爱》影评(三):串串OS 和美化一点Bug [全剧透]

  女主:陆雪妮

  女主日本养母:高岛美智子(李千华)

  女主生母:王玉芬

  女主错认生母:姥姥

  ————————————————开始串联OS—————————————

  OS声音主人:高岛美智子

  日本长野县人,1941年随父、兄,以开拓民身份落户中国东北。

  1944年,美智子父、兄,相继前线参战(推测战死)。(Bug2)

  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宣布投降,只剩妇女儿童的千余日本开拓民开始返乡或逃亡。

  逃亡路线:方正县-哈尔滨-日本。

  日本开拓者逃亡至松花江途中,因为幼小孩子拖后腿原因,

  集体自杀了一部分日本妇女和儿童,美智子母亲在冰冻的河面把饭团给美智子,

  让美智子活了下来。中国妇女路过,收养了美智子。(Bug1、3)

  在中国母亲抚养长大后的美智子与雪妮父亲(中国人)在青年俱乐部一次华尔兹舞会上认识,

  雪妮父亲追求美智子并在一起,美智子在副食店上班。

  1970年,不能生育的美智子从中国农妇王玉芬处收养一女,在大雪夜带到丈夫身边,

  丈夫命名此女:雪妮。

  美智子,丈夫,雪妮一家三口住在哈尔滨俄式老房子内。

  可能是教职工大院儿,邻里对这特殊的一家总是议论纷纷。

  一次雪妮旷课闲逛至美智子工作的副食店门口,

  美智子责问雪妮为何不上学,雪妮答:同学说她是日本鬼子。

  但仍然有跨越政治的人情在,从不讲话的朝鲜女人会偷偷塞给雪妮核桃,

  粮店的面条爷爷会经常给雪妮家很多碎面条。雪妮一家的条件十分不好。

  在政治运动中,雪妮一家被批斗,雪妮父亲被摔死,

  美智子头发被剪光,他们一家生活在唾弃和白眼儿里。

  (所以雪妮把父亲的坟迁出哈尔滨,痛恨东北的童年。)

  中日建交后,美智子哥哥因美智子母亲去世,

  找寻美智子,美智子带着雪妮返回日本,并呆了两年半。

  雪妮跟随美智子回日本,雪妮在日本学习,成绩优异。

  美智子哥哥劝其留下,但已经在中国生活四十载的美智子,已全然不会日语。

  被日本人认为是中国人的美智子,认为埋着丈夫遗骨的中国才是不得不返回的家乡。

  后,美智子携雪妮返回中国,旁人对日本母女好奇侧目,

  少女雪妮反感中国,向美智子表达了希望再次回到日本。

  (为后来解散上海分部,上司请雪妮回日本,雪妮爽快答应作伏)

  雪妮工作出色,结婚生子,并支付起美智子美容社交的贵妇式生活,

  而美智子也乐在其中。(所以后来雪妮同样方式对待错认生母:姥姥,

  并认为姥姥也会像美智子一样享受物质的一切)

  美智子逝世,美智子哥哥返回中国,

  按照美智子意愿把一半骨灰带回日本高岛家墓地。

  ————————————————一点附加————————————————

  另:

  郁郁葱葱的大树下吹口琴的是美智子,拽吹口琴者裙摆者是雪妮。

  冰冻河面穿和服者是美智子日本母亲,接受饭团者为儿时美智子。

  不得不说的BUG(无恶意,捋故事发现逻辑衔接不上):

  ug1:OS中 美智子说自己是随父、兄来中国,

  不知为何后面授予饭团出来了日本母亲。

  ug2:OS中 美智子说父、兄上前线后失去联系,一般很大程度上是战死,

  但是后面居然兄返回了日本。

  ug3:OS中 美智子有中国养母 但在冰河给予饭团的却是身穿和服的妇女

  个人美化Bug后:

  其实本故事想表达,爱和血缘之间未必有联系。

  亲是血亲,爱是人情。有血亲自然有爱,但有爱呢?会变成亲人吗?

  母狗养狼,美智子的中国养母与美智子,美智子与雪妮,雪妮与姥姥。

  雪妮一开始不懂这种关系,她只认为有亲才爱,所以准备放弃无血亲的姥姥。

  直到,雪妮到东北看见母狗和狼崽,看到郁郁葱葱的树下的美智子与自己,

  才懂得有爱也可以变成亲人,接回姥姥。(完成爱哒传递→_→)

  因此推断,冰冻河面上的那个日本妇女最好是理解成身穿和服的中国妇女,

  递给逃亡中掉队的美智子救命之饭,并抚养其成人。

  这样一来,所有的4对,母女,全部非亲,却全部挚爱。

  这才完美切合主题。

  ————————————————分割————————————————————

  不过,一部处女作导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挺文艺的。

  看的时候总会想到《小姨多鹤》,

  还有雪妮要是换成李冰冰演总觉得更合适,总有这种替代感。

  以上都是按照OS推断,欢迎讨论。

  《亲·爱》影评(四):亲与情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 叫亲·爱 毫无预警的被深深感动。让我感动的人 叫王玉芬。

  她是一个乡下老太太,影片中并没有对她的背景做太多的介绍,但从最后东北老家的几段景中可以看出 她应该是独自一人在那间偏僻的小屋中生活了多年。但是 她确是一个如此有自我生活意识的人。她珍藏美好,在回忆自己当初与丈夫相遇相爱的过程 仿佛如昨日。她勇敢,那段大黄狗与狼的手影戏,那些热烈的掌声,不得不是她勇敢适应新环境最好的答卷。她不怕孤独,在得知自己并非雪妮亲生母亲的时候,她选择了默默离开。在影片中 她的话语不多,但眼神深厚。如果有机会 她一定会是一个可爱的母亲。

  大黄狗与小狼,王玉芬与雪妮,美智子与雪妮,美智子与她的中国养母。亲与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上演着爱。

  《亲·爱》影评(五):80年代初《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家看过吗?如今有《亲爱》

  亲情是一种微妙的感觉,一丝不经意间的牵挂、惦记,一种让只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拥有的本能反应,原始能力。右手亲情,左手爱情,可见亲情的重要!亲情与爱情都属于一种“戒不掉的爱”。亲可见、爱有心;亲情的亲,大爱的爱,这就是电影《亲、爱》。

  在观看该片的过程中,就是感觉导演一定是东北人,因为在电影的一些情节上你能感受到浓重的东北情结,这不单单是那位农村妈妈浓重的东北话,还有东北城乡的画面以及只有东北人才会体味到的那种气息。影片放映后,一个漂亮、干练、气质十足的女士站在了观众面前,她就是导演李欣蔓,创作心得分享之后,让小马哥懂得了她这部电影要给人传递的那种信息,领悟亲情以女性视角关注社会现实。

  李欣蔓介绍,《亲爱》是她的导演处女作,经历了4年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过程。早在2008年,李欣蔓编写的《亲爱》剧本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TPG单元大奖。今年3月举行的第八届大阪电影节上,该片更是在众多参赛影片如《毒战》《志明与春娇》等的激烈争夺中,一举摘得最佳影片奖。《亲爱》源自于一段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是一部触动灵魂深处的血缘与亲情的交响诗。看过无数的电影,《亲爱》显得特立独行,一尘不染,因为你绝对没见过这样一部中国亲情电影,你也绝对没见过这样一个大上海,但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迷失、这样动人的情感。

  影片中,任外企高管的陆雪妮,夜里常常被各种噩梦和过往的经历缠绕。日本母亲的逝世给她的不仅是悲痛,还揭开了她被隐瞒至今的身世。一个农村生母从天而降打破了她生活的节奏,并充当了她跟儿子步步之间密不可分的纽带。当这份淳朴的第二次母爱渐渐被她接受的时候,一份体检报告却告知她们的血缘是场误会,此时的陆雪妮该如何选择?独自面对职场压力与亲情的缺失,一个局外人周律师又能给什么帮助呢?

  说说演员,余男饰演的陆雪妮这个角色可谓是她塑造过的所有角色中,小马哥最喜欢也是最印象深刻。外企高管、单亲妈妈、身世之谜所有的一切都让她这样一个外表强势内心孤寂的女人承受,余男把这个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相信观众对她在这部影片中的表现也一定会印象深刻。拥有人生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著名相声演员于谦一出场观众竟然没笑场,这说明律师这个角色他驾驭的很好。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是可以从容的讲一个故事,而且在故事之外还充斥着很多元素,他们共同组成了一部好的电影,我们认为《亲、爱》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导演不仅清楚明白的讲了一个故事,而且情感充沛又克制,有笑、有泪、有领悟、有思考,涉及女性职场、单亲妈妈、城乡、中西文化差异等很多副线,杂而不乱地结构了整部电影。

  《亲·爱》影评(六):献给母亲的赞美诗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其实是比较犹豫的,首先这部《亲爱》属于国产传统的“小阵容、小宣传、小成本”的“三小”作品,导演名不见经传,按照以往来说,这类电影的烂片命中率是非常高的。不过电影吸引小弟的地方还在于这部在临近母亲节上映的讲述母亲故事的电影,很应景,索性带着避雷针观之。电影有些出乎意料,一部小成本文艺电影,拍的不错,是献给母亲节的一份礼物。

  出乎意料其实也情理之中,这种以情感为主线的电影,只要姿势摆正,真情描写到位,加上煽情桥段,就不容易烂。像是《三个未婚妈妈》这样打着宣传旅游的旗号胡拍一气的电影就真心让人无语了。对于这部《亲爱》来说,首先电影的故事很平易近人,没有借用明星的号召力,本分的讲述一段跨越国界,跨越血缘的母女真情故事,电影的故事不错,平凡人物中不平凡的经历,在此基础上的情感描写沁人心脾,成为本片最大的亮点,看完本片之后,心中温暖,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

  为此观影之后还特意查找了一下导演李欣蔓的资料,是《吴宇森》的助理,写过剧本,拍过小品剧,这部《亲爱》是她的长片处女作,还获得了第八届大阪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获不获奖其实对观众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但本片可贵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女导演,以女性的视角摄的一部只有女主角的影片。女性那细腻的文风勾勒出的一段段母女真情,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对于一个新导演值得肯定的地方。

  女主角陆雪妮是日企白领,围绕着她出现了几对母女/子情。日本养母,来自农村的生母,以及自己儿子步步之间的母子关系。小弟认为,这几段母女/子很有代表性,与日本养母的关系跨越国界、超脱血缘,也包括日本妈妈是由一名中国老太太养大的情节;与生母的关系则是传统的血缘至亲,里面却夹杂了遗弃亲子、农村与白领身份之间的差异;与儿子则是都市中普遍的单身母爱。

  电影前半段出现大量的戏剧冲突,半路杀出的生母、女主角对自己身份和归宿的迷茫,生活与职场中的不和谐一一点到,后半段则主要描写几段感情被糅合在一起后发生的亲情反应。这部电影不煽情,却让人温暖,每一段情感都是质朴的,生母对女主和儿子之间的润滑,女主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采用欲扬先抑的方式,前半段被压制的亲情结尾得到了释放,这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片中人物的心理状态,那血浓于水、又超脱血缘的亲情恰如来之不易。

  余男的表演十分精彩,将一个坚韧而又孤独的都市女性刻画的入门三分,也体现出了一名女性的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那种对自己身份的迷茫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同时本片的叙事方式也很有意思,主线之外,大量的旁白带出了一条支线,就像让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听故事一样,之间并没有冲突,旁白段落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完善了剧情。这种拍摄方式很大胆, 避开常规套路,对一位年轻女性的情感身份进行了雄心勃勃的探索。好处在于有新意,缺点在于旁白过多,甚至有些地方还需要脑补。

  说的缺陷的地方也是很明显,这部电影的主题很深,跨国情缘、血缘至亲关系,电影要表达的很多,能看出导演的雄心壮志,但显然有一口吃个胖子的感觉。不得不说李欣蔓的视角很独特,但作为处女作,如此庞大的命题火候还是没掌握好,这是自身能力问题,在没有学会走的时候就想跑,还需要在其他作品中锻炼。另外作为一部文艺片,还是犯了国产文艺电影的通病,大量的空镜头、闪回、特写,晃动画面,很有第六代的感觉,似乎内地导演离开这些东西就不会拍文艺片了。可以对比一下许鞍华的《桃姐》,二者的主题很像,但后者舒缓的节奏和叙事却是本片欠缺的。

  还要说下于谦老师,尽管出镜不多,但谦哥这个律师的角色与本片的气息还是很贴近的,演的不错,但最大的问题就是让观众出戏,太出戏了,是本片一个不是缺点的缺点。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亲爱》还是值得肯定的。本片最终的效果就是通过细节和人物来烘托电影的主题,成就了一个平凡但有说服力的故事,进而烘托出细腻的情感元素。作为一部表现母亲的电影,就像本片的宣传语那样“亲可见、爱有心;亲情的亲,大爱的爱”,电影中体现的人生观和亲情价值,是献给天下母亲的一首赞美诗。

  题外话:晚上十点的场,全天只有一场,不得不再次感叹小成本文艺电影在国内影市的生存空间。

  《亲·爱》影评(七):《亲爱》:浪费了亲情的分量

  导演:李欣蔓

  主演: 余男 于谦 乌吉穆

  这部中国低成本电影在影院几乎引不起任何人的重视,唯一的亮点倒是客串出演的于谦在主演名单中引起观众没来由的遐想,相声演员在剧场中的号召力显然大大的强于在影院中,大概就算于谦友情客串也不会有太多观众为此买票观看本片。

  其实领衔主演的余男按理说也应该有几分的号召力,毕竟在《敢死队2》中扎过一角也算是国际影星了,却奈何一部主打男人肌肉的影片余男也没能给观众带来什么记忆犹新的表现。

  影星是一部电影最好的宣传工具,毕竟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能做到这样已经实属不易了,导演又是新人没有显赫的履历和让观众熟知的作品,再加上一般文艺片惯用的影展套路对于本片也不适用,可以说这样一部“无明星、无名导、无名奖”的“三无”电影落的默默无闻的下场并不令人奇怪。

  在豪华大片拥挤之下中国的电影市场是容不下这样的小片生存的,怀着同情弱小的心态,本片也并非一无是处,或许花上几十块钱的确有些不值,但花上十块钱买张碟或者下载来看看也可以品味一下我们自己的文艺片。

  这部电影走着所有文艺电影走的一条路,企图倾尽全力将情感塑造到纠结的登峰造极之感,但首先本片并没能把亲情的困惑在时过境迁之后深沉表现到位,虽然可以说其中几代人的纠结已经足够复杂,可并非复杂便能引发观众的兴趣,现实中令人糟心的事儿多了,电影里缺乏起码的判断,一股脑的将全部问题全抛给了观众,可谁又真有这闲心管别人家的闲事儿啊,再说其实看起来又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至少在外人看来这事儿并不能触动谁。从这点便显出导演在叙事这个故事时的火候不够,尤其在影片开始进入主题后,剧情发展实在太慢,后边一个小时几乎可以说的停滞不前,作为观众甚至都没有兴趣知道结尾究竟会怎样,导演在表述时没有倾向也没有重点,亲情其实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这份亲情来自先天还是来自后天的讨论也应该是本片的核心焦点,这部电影并非言之无物,只是说来说去都在顾左右而言他,没说到正题上。

  最后的二十分钟,导演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中难以自拔,自怨自艾自我欣赏的劲儿实在有点儿让人看不下去了,忍着说看到结尾来个大团圆的结局也就算了,结果导演还卖弄的来了一个开放式结尾,根本看不出实在考验观众还是在玩弄观众,最主要的是这样的故事本就不需要这样的结尾,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放在这样的电影中丝毫看不出任何的高明,不会为电影加任何的分,只有导演本人会自鸣得意的偷着笑。

  《亲·爱》影评(八):时间的光影,我们似乎抓得住……

  这是一部音画不同步的文艺片,

  影片在后现代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中透视文革及之前战争留下的支离破碎而又沉重的回忆。

  导演说之前想将影片命名为红蜻蜓,后由于种种原因而改成了亲爱,其中的“见”和“心”倒反而与影片更为贴切。

  影片重重地表现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和依恋之情,追溯她们共同穿过的幽暗岁月,那些一路经受的苦难,异国思乡,相依为命,这像是厚重天寒地冻里傲立的红梅,触目惊心却给人希望。

  女主角在无数个被噩梦惊醒的夜晚,也反复透过岁月看到昔日的母亲虔诚得身穿和服跪立在雪地里,模糊的印象是周遭荒芜的林木,和那缓缓传递过来的一个馒头。起初这些镜头都让我以为是主角从小所经历的事儿,只是回忆起来变得模糊……

  亲,亲近亲密未必一定有血缘的牵连;爱,大爱厚爱可以超越血缘的限制。这是我对影片的理解。

  和余男相依为命的“母亲”却不是真正的母亲,其中有一个镜头经导演解说才发现是演的那么好,余男潜台词是:你为什么不是我的母亲!

  但后来她也对此释然,特别是结局设计得巧妙……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艋舺》的结局,假如画面定格在慢动作飞溅的血滴在赵又廷眼前氤氲成樱花,岂不更为漂亮又意味深长……

  后来余男找到了“真正”的母亲,但她无法真正接受母亲的生活方式,而她的儿子起到了她们的纽带作用。

  情节又一次变化,这位找到的母亲是一场乌龙,她们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老太太回老家的车子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停了,余男上车,但并未带走老太太,而是选择和她一起“回家”,之后又独自一人返回了。

  但是在路途中她停下了,奇迹般得她跋涉千里,穿越时间的记忆,回到了当年生死攸关时外婆给“母亲”传递那一个馒头的时空里,原来如此,无论亲或爱,活下去才是她们代代相传的东西。

  最后的结局从不不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爱超越了亲情和血缘,在时空的延续下也不断传递,厚重的历史从此变得暖和和轻盈。

  它也在告诉我们,我们要不断向前看,无论时空的转变和人世的变化……

  《亲·爱》影评(九):《亲爱》:致我们永不老去的亲情

  文 / 赤叶青枫

  商业片霸占影坛由来已久,大银幕近年来逐渐少见家庭情感伦理影片,一部名为《亲爱》的影片奏响一曲触动灵魂深处的血缘与亲情的交响诗,由新人李欣蔓导演,余男、于谦、乌吉穆、邵何之杰、徐玉兰主演,要在这个五月细润人心。

  影片灵感源自一段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借助一个都市白领女性的眼睛来审视职场和亲情之间的关系。余男饰演的一位职业女性的家庭情感变迁,透射出对人与人之间愈加冷漠的社会关系的观察,引起生活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广大观众的共鸣与思考,更收获口碑,获第八届日本大阪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实力女星余男在《亲爱》中再次回归文艺本色,诠释了女强人一角,不仅要对付职场男同事业绩争抢的步步挑衅,也在亲情与爱情中兜兜转转。片中余男的表演张弛有度,生动展现了一个作为个性强势、控制狂般的日企女高管形象,在永无止境的工作会议之外,她又试图发掘更多生活的意义。这种双重形象给予余男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毕竟演职场女强人对她而言是驾轻就熟的新尝试,而《亲爱》中与妈妈和儿子、母亲和女儿的感情戏,更多地考验了余男对现实生活中亲缘感情的别样领悟和独到诠释。尤其是影片中,饰演其年迈生母的乌吉穆与余男之间的感情戏火花不断,表面不露声色、内里却充分展现了演员精湛的演技。

  余男饰演的陆雪妮陷在日本母亲逝世的悲痛中,一个农村生母从天而降打破了她生活的节奏,当这份淳朴的第二次母爱渐渐被她接受的时候,一份体检报告却告知她们的血缘是场误会。故事从单纯的血缘亲情发展成了无私大爱,这样的转换使电影的精神气质大为提升,心知肚明的二人谁都没有点破彼此之间并无血缘关系的事实,继续着对彼此的关怀。老人决定离开时的句句交代,送给雪妮亲手做的鞋垫时所展现出来的爱让人动容,片中人都没有哭,但观众早已热泪盈眶。

  相声演员于谦一改往日喜剧形象,在片中出演做事严谨的律师,为影片增色不少。在一部讲述女性故事的影片中,于谦以唯一的男性角色出现处理女人生活中的纠结,使他重新审视女性心理,更理解作为女人宽容无私的爱。余男与他相辅相成地引领出《亲爱》全篇的纠结点:我们怎样从本应该属于陌生人的关系当中,建立一种相互温暖的信任的美好关系,正是人性的崇高表现,也是人性真善美。

  《亲爱》引领了女性电影新视角,情感充沛又克制,有笑、有泪、有领悟、有思考,涉及女性职场、单亲妈妈、城乡、中西文化差异等很多副线,杂而不乱地结构了整部电影。通过一段单亲妈妈的寻爱之旅,唤醒更多人重视已经被渐渐忽视的血脉亲情,特别是在母亲节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带父母看看电影,吃吃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是人之初,也是人之终,更是每个人的必经路。

  亲人总会老去,亲情却历久弥新。这部《亲爱》是一部亲情隽永诗,是为了致我们永不老去的亲情。它用尝试电影语言的敬意,用云淡风清的白描手法对血浓于水的母女情进行了本质解构,展现出人物宛如新生般的纯粹质感觉,也用细腻的手法反复摩挲情感,营造出深层的情感和辽阔的情怀,朴素温暖,直抵人心。

  《亲·爱》影评(十):《亲·爱》:恋恋母女情

  母爱是文艺作品里的一个永恒的母题,也常常能赢得观众们的共鸣,如当年拉斯·冯·提尔执导的《黑暗中的舞者》,便获得了第53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与最佳女主角奖,影片对于母爱的表现,在编导的处理与女主角比约克的忘情演绎下,打动了观众们的心。而即将在今年母亲节前夕上映的《亲·爱》,也是一部表现母爱的作品——导演李欣蔓将三代不同的“母女”关系置放于一起,以散文化的手法缓缓的表现出母爱的温情与伟大。

  本片是来自于哈尔滨的青年女导演李欣蔓的首部作品。故事讲述外企高管陆雪妮为母亲的逝世、儿子的教养及工作所困扰,不期而遇的是有一个老大妈上门,据说是陆雪妮的亲身母亲,尽管陆雪妮开始时并不接受她,但正当慢慢的感受到她的温情之后,却因为一份体检报告察觉出她并非是陆雪妮的亲身母亲,陆雪妮又如何的面对如何的选择呢?

  即使不算上以画外音或者闪回的方式出现的另外两对母女(也即陆雪妮与养母、养母与她的亲身母亲),本片也无疑是一部从女性角度关注、传达母女情感的作品,何况这种母女已经不仅是限于血缘关系,也不限于民族仇恨(陆雪妮的养母是二战遗留下来的日本侨民),而更侧重于这种较为普遍的母女情。影片最重要的几幕,便是在雪地里女儿与母亲一起,或者是女儿吃母亲带来的饼或者只是女儿轻轻的拉母亲的裙角,但也已经将母女情传达出来,且遥相呼应,也为陆雪妮的成长(影片里陆雪妮尽管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外企高管,但是生活的困扰并不少,影片的整体便是她如何的通过重新审视“母亲”而完成自我的内心成长——有两幕是她与女下属之间的关系,从开始时的不苟言笑、严肃批评到后来的衷心祝福,便表现的很真实可信)做好了铺垫。

  而这类表现亲情的作品的一个常见问题便是较无节制的煽情,可喜的是尽管这只是李欣蔓导演的处女作,但影片自始至终表现的很节制。如果说,影片中陆雪妮的养母的母亲在小时候逃难的那一段戏是因为资金短缺而只是通过画外音来展现,却使得其相比于直接的闪回更为有力,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陆雪妮的“母亲”无意中看到当年的字据而明白了自己其实是被错认的那几幕,导演便是有意识的淡化其戏剧冲突,反而是节制的表现人物的内心的起伏,如老太太的收拾东西,还有她面对“孙子”时的欲言言又止,这种很内敛的方式也让我想起了原田真人导演、役所广司与树木希林主演的《记我的母亲》——影片里对于母子之间的情感,便是通过旁观的角度静静地刻画,这显得非常的细腻又很感人。

  整体来看,虽然《亲·爱》只是李欣蔓导演的处女作,但是她放弃了戏剧化的冲突,反而是以散文式的手法表现母女情,充满着诗意的温情,何况还有不断的弥漫在影片里的画外音,使得更为感人。

本文来源:http://www.sbbzjw.com/qingganwenzhang/261549.html